崴脚后如何科学处理?PEACE原则教你正确应对
崴脚后如何科学处理?PEACE原则教你正确应对
“哎呀,糟糕,崴脚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感叹。但95后女孩汪淼的经历,却给所有经历过崴脚的人敲响了警钟。半年前,汪淼在赶地铁时因为看手机地图而摔下楼梯,当时虽然疼痛难忍,但她还是忍痛赴约。然而,这次看似普通的崴脚,却给她带来了长达3个月的反复疼痛,甚至影响到膝盖,一度无法行走。
汪淼的经历并非个案。在日常生活中,崴脚(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振龙介绍,很多人在崴脚后因为处理不当,导致症状反复甚至恶化。那么,崴脚后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软组织损伤处理新原则——PEACE & LOVE原则,其中PEACE原则是急性伤后处理的关键。
PEACE原则详解
P:保护(Protect)
崴脚后,首要任务是保护受伤的脚踝,避免进一步损伤。刘振龙建议,在受伤后的1-3天内,应限制运动,必要时使用拐杖、助行器或轮椅辅助行走,以减少对受损部位的压力。如果疼痛严重,可以使用护踝或支具固定,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固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E:抬高(Elevate)
将受伤的脚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肿胀。无论是躺卧还是坐立,都要尽量保持这种姿势。例如,躺卧时可以用枕头垫高脚部,坐立时则可以将脚搭在椅子或桌子边缘。这种做法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A:避免消炎药(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
这一点可能与很多人的认知相悖。刘振龙解释说,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其实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部分,过度使用消炎药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因此,在崴脚后的初期,除非有医生指导,否则不建议自行服用消炎药。
C:压缩(Compress)
使用弹性绷带或专用运动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可以有效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宜,既要提供足够的压力以减轻肿胀,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从脚趾端开始,逐渐向上缠绕,均匀加压至踝关节下方。
E:正确教育(Educate)
正确的康复指导至关重要。很多人在崴脚后要么过于轻视,要么过度保护,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恢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建议。例如,何时可以开始负重行走,何时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患者则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错误处理方式及其后果
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会延长恢复时间,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有人在崴脚后继续行走或运动,结果导致韧带进一步损伤;有人则过度保护,长时间不活动,结果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汪淼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她因为初期的不当处理,导致疼痛反复,最终影响到膝盖,恢复时间大大延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张元鸣飞强调,很多人对“伤筋动骨100天”的理解存在误区。正确的做法不是单纯地“养”,而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适当的负重和运动可以促进韧带修复,增强关节稳定性。如果从崴脚早期就一步一步做好,后面的很多问题可能都不会出现。
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崴脚后如果出现严重的疼痛、肿胀或淤血,应立即就医。即使症状较轻,也应在48小时内遵循PEACE原则进行处理。在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对于不太严重的损伤,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100天内可以恢复日常生活甚至恢复运动。但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崴脚虽是小事,但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大事。掌握PEACE原则,科学应对,才能让我们的脚踝早日恢复健康。记住,正确的处理方法不仅能减轻痛苦,还能避免后遗症,让我们能够更快地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