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马兰花开》:一部话剧背后的戏剧教育探索
清华《马兰花开》:一部话剧背后的戏剧教育探索
2011年,清华大学师生策划创作了一部大型科技英雄人物传记话剧——《马兰花开》。这部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原型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更成为清华大学戏剧教育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从零到一的突破
《马兰花开》的诞生,源于清华大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创新。该剧从2011年开始筹备,剧本创作团队广泛阅读关于邓稼先的书籍,并拜访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女士以及生前同事,还前往邓稼先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绵阳九院实地采风。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多,经过二十多个版本的修改,最终定稿。
演员选拔: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追求
该剧的参演人员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在校学生,从主演到群众演员,共计28人。他们并非专业的表演系学生,而是来自各个院系的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选拔方式,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戏剧教育的特色——让每个有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艺术创作。
排练过程:从生疏到专业的蜕变
在排练过程中,学生演员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艺术追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从台词、形体到情感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剧组还特别邀请了专业导演和表演老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演员提升表演技巧。
思政教育:艺术与思想的双重洗礼
《马兰花开》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该剧以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该剧激励了无数清华学子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反响。
社会影响:从校园到社会的广泛传播
《马兰花开》自首演以来,已经在清华大学内外演出近百场,观众反响热烈。在豆瓣等平台上,该剧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有观众表示:“非常感动,演员们的表演虽然稚嫩,但感情充沛,看得出是用心在演,能感染人。”
学生演员的成长:从参与者到传承者
《马兰花开》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学生演员们成长的舞台。2024级日新书院本科生彭弋航在剧中饰演许鹿希,她表示:“当‘许鹿希’抱着一束马兰花与邓稼先隔空对话时,我热泪盈眶,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结语:戏剧教育的未来展望
《马兰花开》的成功,为清华大学的戏剧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展示了戏剧教育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正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所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审美能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