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粕价格单日涨超90元,饲料行业积极应对成本压力
菜粕价格单日涨超90元,饲料行业积极应对成本压力
2025年1月13日,菜粕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粕主力合约RM2505收盘价涨至2359元,涨幅达93元。全国多地菜粕现货价格也同步上涨,其中东莞报价2260元/吨、沈阳2420元/吨、南通港2220元/吨,最高涨幅超过100元。这一轮价格上涨不仅考验着饲料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对养殖业的经营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形势:菜粕价格大幅上涨
菜粕是油菜籽经过压榨取油后的剩余产物,是饲料行业中的重要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饲料生产和养殖成本。本轮菜粕价格上涨,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驱动:
季节性供需变化:冬季气温下降,油菜籽的种植和收获活动减少,导致菜粕的供应量相对减少。同时,冬季是畜牧业的高峰期,对饲料的需求增加,供需失衡推动了菜粕价格的上涨。
运输成本增加:冬季天气条件恶劣,如降雪和冰冻,这些因素增加了物流难度和成本,进而推高了菜粕的运输费用。
能源价格影响:冬季能源需求增加,尤其是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上涨,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影响了菜粕的加工和储存成本。
全球油籽市场变化:2025年全球油籽产量整体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但品种间供给差异明显。大豆方面,整体产量趋势仍是增加,产量增长主要来自南美的巴西,美国大豆产量可能因种植面积减少而下降。菜籽粕的供应格局也受到加拿大、印度等主要出口国的影响。
涨价原因: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菜粕价格的上涨对相关行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养殖业成本上升:饲料成本占养殖业总成本的较大比例,菜粕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养殖户的运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肉类价格波动:养殖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肉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可能影响肉类市场的供需平衡。
替代品需求增加:面对菜粕价格上涨,部分养殖户可能会寻求替代品,如豆粕或其他蛋白质来源,以降低成本。
行业应对:调整与转型并举
面对菜粕价格上涨带来的挑战,饲料行业和养殖业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调整饲料配方:通过优化配方,降低菜粕的使用比例,增加其他蛋白质来源的使用,如豆粕、棉粕等。
寻找替代原料:探索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如杂粕、粮食加工副产品等,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消耗。
转嫁成本压力:适当提高肉类和蛋类价格,将部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
历史启示:建立长效风险机制
回顾历史,菜粕价格的波动并非偶然。大宗商品供应链中存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货权风险、道德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经营,也可能对整个产业链造成冲击。
历史经验表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和预警,建立动态风险监控机制。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交易数字化和全程可视化,将交易流程“数据信用”、交易标的“实物信用”与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相结合,是应对供应链核心风险的重要路径。
对于未来,饲料行业和养殖业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风控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市场研究、信用评估、物流监控等多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风险管理。
菜粕价格上涨考验下,饲料行业和养殖业正积极应对。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寻找替代原料、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努力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历史经验也提醒我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确保产业链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