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六条豪宅揭秘:崇礼故居的百年传奇
东四六条豪宅揭秘:崇礼故居的百年传奇
北京东四六条,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胡同里,隐藏着一座被誉为“东城之冠”的豪宅——崇礼故居。这座占地近万平米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不仅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多位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
建筑瑰宝:万平米豪宅的匠心独运
崇礼故居位于东四六条63号、65号,原为清末大学士崇礼的宅地。宅院坐北朝南,平面近似方形,东西两院与中间花园相互贯通。东院是崇礼本人的居所,主体建筑为四进大四合院,左右各有跨院。花园设计精巧,假山、亭台、游廊错落有致,山前月牙河环绕,山上戏台上的“定静堂”匾额,出自清末同光两代帝师翁同龢之手。
这座豪宅在当时是王府以外最豪华的官僚住宅,被誉为“东城之冠”。其建筑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晚清时期北方四合院的最高水平。
历史变迁:从贪官府邸到学府圣地
崇礼,这位汉军正白旗出身的官员,曾任粤海关监督,凭借此职敛财无数。回京后,他用搜刮来的银两建造了这座豪宅。然而,好景不长,庚子国难期间,宅院被洋兵占据。
1935年,豪宅被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暂编第二师师长刘汝明购得。相传他在修葺宅园时挖出大量金银财宝,价值远超房价。1937年,北平沦陷后,豪宅又归张燕卿所有。这位晚清名臣张之洞之子,却成了汉奸,将花园精华部分让给日本驻军司令冈村宁次居住。
抗战胜利后,这座豪宅迎来了新的生机。1949年,华北大学校部设在这里,1950年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驻地。吴玉章、成仿吾等校领导曾在此办公生活。1957年人大迁走后,宅院被其他单位占用,花园大厅成了老干部活动站,其余房舍改为家属宿舍。
文化传承:从私家园林到国保单位
尽管经历了多次变迁,崇礼故居的主要建筑格局仍保存完好。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百年豪宅静静地矗立在东四六条,虽然不对外开放,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座私人宅邸的范畴。
崇礼故居不仅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多位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将继续守护着北京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