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以“礼尚往来”开创外交新局
周恩来以“礼尚往来”开创外交新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出自《礼记·曲礼上》的古训,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礼守信的传统美德,更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力,将“礼尚往来”的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外交工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开创了崭新局面。
“针锋相对,来而不往非礼也”:周恩来的外交智慧
1952年4月30日,在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对“礼尚往来”的外交方针作出深刻阐释:“资本主义国家,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针锋相对,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办法,你来一手我也来一手。不怕它先动手,实际上它一先动手就马上陷于被动。”这段话不仅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更体现了“礼尚往来”在现代外交中的深刻内涵。
周恩来总理的这一外交方针,既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他将“礼尚往来”从个人礼仪层面提升到国家外交战略的高度,强调在国际交往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又要争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礼尚往来”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实践中,巧妙运用“礼尚往来”的智慧,成功处理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其中,中国参加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在斯德哥尔摩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从多方面给予悉心指导。他强调环境保护不只是个卫生问题,还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指示代表团由多部门高级别代表组成。在他的指导下,中国代表团由40多人组成,成员来自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化学工业部、卫生部、冶金部、农业部、水利部、外交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充分体现了“礼尚往来”中“厚义生利”的思想。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积极发言,展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时也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指示筹备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礼尚往来”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周恩来总理运用“礼尚往来”理念指导外交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促进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礼尚往来”不仅是礼仪规范,更蕴含着公平、对等的交往智慧。它提醒我们在给予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并以适当的方式回馈他人。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