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敕勒川:阴山下的千年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6: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敕勒川:阴山下的千年变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描绘的敕勒川风光。这片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南麓的草原,不仅是一片自然美景,更是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舞台,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

敕勒川,这片位于阴山山脉南麓的草原,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和河北北部的阴山山脉,不仅是我国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更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敕勒川上,匈奴、鲜卑、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活跃于此,汉族也通过迁徙、移民等方式不断深入此地,多民族交流往来的故事,在这里接续上演。

大青山如一座青黛色的屏风,挡住了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凛冽寒风,把温暖留给山前平原,形成了水草丰美的牧场,也可以耕耘为五谷丰登的良田。阴山南麓的千里沃野是匈奴的发祥地之一,《汉书·匈奴传》载汉元帝时郎中侯应上书言边事,称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将匈奴人内迁至阴山以南的云中郡等地,阴山南麓的沃野成为民族融合的舞台。

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深处的嘎仙洞出发,一路南下西进,最终落脚到阴山南麓,并以这里为“跳板”做着入主中原的准备。拓跋什翼犍时期,鲜卑人在今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之间筑盛乐新城和云中之盛乐宫。到了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时,鲜卑人在呼和浩特市东南的牛川举行部落大会,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

公元398年,拓跋珪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完成了从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的嬗变。之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缔造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大青山顶发现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是我国首次发掘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形制类似于北京明清时期的天坛。坝顶遗址所在的阴山一线,自战国时就修筑有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但北魏没有在阴山修筑长城,而是设立了具有中原礼制传统的大型祭天场所,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生动见证。

敕勒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不同的称呼,在汉代被称为“丁零”,到了南北朝时期,被鲜卑人和柔然人称为“敕勒”,又因善于驾高车游牧而被称为高车族。《北史·高车传》记载敕勒族“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敕勒族来到漠南之地后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岁致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

在敕勒川上,敕勒族在和汉族交往中“渐知粒食”,学会了农业生产。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曾“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第二年又“诏诸州镇有水田之处各通灌溉,遣匠者所在指授”,说明当时敕勒川一带的农田水利已颇有规模。

“胡马新风入汉来”,在南北朝的时代更迭中,来自阴山南北的军人集团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为大唐王朝带来了新气象。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就来自阴山两侧,来自“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敕勒川。

阴山南北的土地上自古不乏英雄豪迈之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在唐人眼中,阴山雄浑壮阔,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前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百年后再谈起阴山敕勒川,清代诗人已无建功立业的豪迈,只余怀古伤今的悲怆。方文诗中写道:“东戍榆关西

今天,敕勒川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片草原的独特魅力。敕勒川博物馆的建立,更是为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这片草原,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记忆与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