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山上的皇家别院——西岳庙
探访华山上的皇家别院——西岳庙
在西岳华山脚下、华阴岳庙街东端,有一座被尊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金瓦红墙、亭台楼阁、宫苑殿宇鳞次栉比,一股皇家的威严气势扑面而至,让人不禁心生敬仰。这座被誉为“陕西小故宫”的古建筑群,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和建筑艺术精华。
皇家祭祀的圣地
西岳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为祭祀华山神,在秦岭黄甫峪口处修建了一座庙宇,赐名“集灵宫”。后来,东汉桓帝刘志认为“望祭”更能体现皇家威仪,便将集灵宫迁至现址,后改称西岳庙,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圣地。
建筑布局与特色
西岳庙建筑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层层递进,是一座规模壮丽、庄严肃穆的宫殿楼阁式古建筑群。其气势和“颜值”酷似北京故宫,因此,被赞誉为“陕西小故宫”。
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占地186余亩,分为外城和内城,呈现出一种“门中门”的建筑模式。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御书楼等主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在参天古柏掩映之下,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气势恢宏,颇有“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之美,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的建筑布局呈重城式“日”字结构,共有六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五凤楼为中心,楼高20余米,登楼可望见华山五峰。第二进院落曾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保存着众多珍贵碑刻。第三进院落的棂星门至金城门之间,第四进院落的主要建筑是灏灵殿(正殿),第五进院落有御书房,第六进院落则包括万寿阁、游岳坊、望河楼等建筑。整个建筑群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这六进院落相互衬托,协调对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化价值与历史印记
漫步在红色高墙和金黄色琉璃瓦的殿宇之中,让人感受到的是皇家建筑的气场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据相关文献记载,汉代以来,或求雨,或避灾,或祈福,历朝皇帝亲至华山祭祀,来过西岳庙的皇帝共56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别院”。
在西岳庙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被清初学者朱彝尊推为“汉隶第一品”的《西岳华山庙碑》。此碑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个字丽婉多姿,原碑毁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目前所见之碑乃清代嘉庆年间钱宝甫摹刻的“高仿”残碑。
御书楼内乾隆御笔“岳莲灵澍”卧碑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庙宇内还保存着华岳庙碑、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五岳石残碑等,记录着皇帝们对西岳华山的顶礼膜拜。万纽于瑾、李商隐、李攀龙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赞美之辞,为这座庙宇注入了文学的光辉。
历经沧桑的保护与修复
西岳庙历经沧桑巨变,自晚清以后地位逐步衰落,一度被西北军驻防,充作兵营和医院。20世纪70年代末,西岳庙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对石雕、石刻、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有序修复。1988年1月,西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全面整修西岳庙,先后拨款4500余万元,按照从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岳庙全图碑,一期工程修复了中轴线上的五凤楼、万寿阁、寝宫等建筑;二期工程对复修建筑进行了全面彩绘,修复了西岳庙广场、新建了古文化一条街。渐渐地,西岳庙开始恢复了往日生机,重现了庙宇宏伟之气势。
结语
西岳庙不仅是华阴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骄傲。进入新时代后,西岳庙的辉煌与厚重、光彩与文明,正在悄然绽放,成为万千游客探寻历史文脉、感知文化魅力、领略古建之美的文化新地标。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华山,不妨花些时间探访这座皇家别院,感受它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