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主食致血糖升高,糖尿病饮食这些误区要当心
少吃主食致血糖升高,糖尿病饮食这些误区要当心
张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认为应清淡饮食,因此几乎不吃米饭、面条等主食,肉类摄入也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食用即食燕麦片、红薯和南瓜。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血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高,空腹血糖达到7.2mmol/L,餐后血糖更是高达10-15mmol/L。身体也随之出现不适,疲惫、头晕,体重也逐渐下降。
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许多糖尿病患者在主食摄入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错误的饮食习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既然主食会升高血糖,那就少吃或者不吃。这种做法其实弊大于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指出,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均衡合理的膳食习惯,适量控制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果主食摄入过少,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等问题,反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误区二:只能吃粗粮不能吃细粮
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粗粮,细粮一概不能碰。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根据《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的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应该粗细搭配,多选择较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提高主食中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以占主食的一半为好。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细粮,而是要注意合理搭配。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市面上有很多标榜“无糖”的食品,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这些食品可以放心食用。事实上,虽然这些食品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食品本身可能含有淀粉,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不能过量摄入。此外,一些无糖食品可能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热量,同样不利于血糖控制。
误区四:主食选择只看GI值
GI值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指标,但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主食时不能只看GI值。还要考虑食物的GL值(血糖负荷),即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有些食物虽然GI值不高,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
误区五:所有糖尿病患者主食摄入量都一样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活动量等都不相同,因此主食摄入量应该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日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总能量的45%-60%。具体到个人,应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主食摄入量。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正确摄入主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合理搭配:主食应该粗细搭配,多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低GI食物。比如,可以将白米饭改为糙米饭,或者加入一些红豆、绿豆等杂豆类。
控制摄入量:每日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总能量45%-60%,多选择较低GI的食物,提高主食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以占主食的一半为好。
规律进餐:做到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可先吃蔬菜、再吃肉蛋和主食。
监测血糖:在调整主食摄入量或种类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个性化饮食: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主食摄入方案。
糖尿病患者在主食摄入上确实需要格外小心,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排斥主食。通过合理搭配、控制摄入量和规律进餐,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享受美味又健康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