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玮教授团队揭示功能性胃肠病新机制,“脑肠同调”治疗理念获重大突破
魏玮教授团队揭示功能性胃肠病新机制,“脑肠同调”治疗理念获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魏玮教授团队在功能性胃肠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新治则及疗效评价方法”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创新性研究不仅揭示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关键病理机制,还为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脑肠互动异常:功能性胃肠病的关键机制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超过40%的人口受其困扰。这类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胃肠道功能异常,但常规检查往往难以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胃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且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魏玮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异常”是功能性胃肠病的关键病理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团队通过观察32只S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全脑异常脑区,以及药物对其内脏高敏感性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揭示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复杂性。
“脑肠同调”:创新治疗理念
基于“脑肠互动异常”的发现,魏玮教授团队提出了“脑肠同调”这一创新治疗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从整体出发,同时调节大脑和肠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一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不谋而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
临床试验:显著疗效
为了验证“脑肠同调”理念的临床效果,研究团队选择了999气滞胃痛颗粒/片作为研究药物。这是一种由“四逆散”化裁而来的中药制剂,具有疏肝理脾的功效。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9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接受999气滞胃痛颗粒/片或安慰剂治疗4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比安慰剂,999气滞胃痛颗粒/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达77.7%,且显著改善焦虑评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药物不仅可以改善胃肠动力紊乱,具有明显镇痛作用,还可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高敏感及精神状态,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情绪相关脑区(杏仁核、下丘脑)的Reho、ALFF值,效果优于针对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单一靶点的治疗。
情绪与胃肠健康的双向影响
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绪与胃肠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显示,24%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症状,且程度严重,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一发现提示,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精神心理状况至关重要。
魏玮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脑肠同调”理念,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这一突破性进展有望为数千万受功能性胃肠病困扰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