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增长,南北方耕地保护模式创新
2023年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增长,南北方耕地保护模式创新
2023年,我国耕地总量实现“三连增”,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共同努力。南方地区通过恢复优质耕地,遏制了“北粮南运”加剧的势头,而北方地区则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国家层面,自然资源部等部门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考核经济奖惩机制,推动各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南方地区水土光热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方一些优质耕地被占用,导致“南粮北调”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运”。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南方省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恢复优质耕地。
在国家层面,自然资源部会同财政部,首次建立与耕地保护直接挂钩的考核经济奖惩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南方省份有序恢复优质耕地,减轻北方省份的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同时,国家还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努力实现耕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阔,但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压力较大。以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为代表的北方五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近40%。这些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以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通知要求,各类占用耕地行为均应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同时,通知还强调要严格控制耕地占用,规范有序实施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科学合理安排造林绿化任务。
技术创新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各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为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农业农村部正在建立统一的补充耕地质量鉴定方法和标准,这将有助于提升补充耕地的质量,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平均水平不低于各类占用耕地质量平均水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地正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模式,努力实现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双赢。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这片希望的田野,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