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大揭秘胎盘免疫新机制,发现新型滋养层细胞
华南农大揭秘胎盘免疫新机制,发现新型滋养层细胞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科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新型滋养层细胞——iTrophoblast,为胎盘免疫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过程中连接母体和胎儿的重要器官,负责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根据胎盘滋养层细胞侵袭性及其与母体子宫内膜的融合程度,哺乳动物胎盘可分为四种类型:上皮绒毛膜胎盘、结缔绒毛膜胎盘、内皮绒毛膜胎盘和血绒毛膜胎盘。猪胎盘是典型的上皮绒毛膜胎盘,分娩时胎盘容易与子宫脱离,但母体营养物质需经过6层组织结构构成的胎盘屏障才能运输到胎儿,胎盘滋养层侵袭性直接影响胎盘效率,胎盘效率低下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在养猪生产中,胎盘效率与母猪产仔数、胎儿出生重等繁殖性状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种猪的繁殖性能。
吴珍芳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猪、鼠和人等物种的胎盘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与鼠和人类等侵袭性胎盘相比,猪的非侵袭性胎盘滋养层细胞展现出高度动态的细胞迁移和组织重构,但细胞侵袭能力更弱。进一步通过跨物种比较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免疫特征的新型滋养层细胞——iTrophoblast。
研究结果显示,iTrophoblast在滋养层细胞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且与胎盘的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利用人类先兆子痫胎盘疾病模型,研究团队证实了iTrophoblast在调控滋养层侵袭及胎盘免疫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揭示了胎盘发育的新机制,还为改善种猪繁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对解析人类胎盘疾病,如先兆子痫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由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臧旭鹏、中山大学张丹副教授共同完成,团队成员顾婷副教授、蔡更元研究员和洪林君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吴珍芳教授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指导。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