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一附院专家教你早期筛查肺结节
郑州大学一附院专家教你早期筛查肺结节
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930万例,癌症死亡近1000万例。其中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221万例,占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11.4%。肺癌死亡约180万例,为癌症死亡首位。该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数81.6万,占全球总例数37%。2022年中国最新肺癌发病例数增至106.06万,肺癌死亡例数73.3万。就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而言,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2012—2015年)为19.7%,与《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提出的至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分期的肺癌预后截然不同,Ⅰ期肺癌5年生存率为77%92%,ⅢAⅣB期肺癌5年生存率0~36%,因此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随着体检中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广泛使用,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体检发现的结节均为良性,但很多人仍是“谈结节色变”,不少受检者会感到困扰甚至恐慌。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不仅有助于肺结节检查,还可有效降低CT检查对患者的损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低剂量螺旋CT检查?
低剂量螺旋CT也是CT检查的一种,它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扫描方式,使受检者所受到的X射线最小化,同时又能确保其成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与传统CT相比,低剂量螺旋CT具有较低的照射剂量,其照射剂量仅为1mSv以下,是传统CT的1/5-1/6。
在肺结节的筛选与追踪中,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如果在肺部有一个小于6mm的结节,可以定期做一次扫描,并对其进行追踪;如果一个结节的大小在6-8 mm之间,可以在三个月之内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果没有明显扩大,可以在六个月之内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样可以减少身体受到的辐射剂量。低剂量螺旋CT的优势在于,与常规CT做对比,辐射剂量比常规CT的剂量低,因为肺部是含气脏器,射线比较容易穿过,所以低剂量CT广泛应用于肺部的筛查。
但是低剂量螺旋CT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在精准性方面,常规CT影像重叠少,密度分辨率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低剂量螺旋CT,可以对肺部结节进行定性检查;二是低剂量CT图像质量稍差,分辨率和灵敏度还是比较低,有时候部分病灶的进一步确诊还是需要高分辨CT甚至是增强CT来确认,所以低剂量CT大多应用于肺癌的筛查。总体来说,低剂量CT主要适用于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普查、肺癌筛查、结节随访等,同时也适用于短期内多次复查及需要长年随诊观察的病人。
肺结节的检出率和恶性概率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人群中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79.8%,但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恶性的。具体来说:
- 实性结节的检出率为67.3%,其中恶性比例为1/313
- 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为3.3%,其中恶性比例为1/32
- 纯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为9.2%,其中恶性比例为1/166
恶性特征越多,恶性概率就越大。恶性特征包括结节大小、存续时间、密度、形状、主动或被动吸烟史、遗传因素等。每增加一个恶性特征,恶性概率至少增加25%。
个人经验分享
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爷爷的抗癌经历。爷爷在出现明显症状(杵状指、体重骤降、咳嗽、咯血痰)后才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虽然在上海肺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整个过程非常艰辛。这位网友感慨道,如果能早一点带爷爷去做体检,早一点发现问题,在早期的时候就接受治疗的话,现在他也不用受那么大的罪。
医生建议30岁之后最好做一次低剂量CT,如果没有问题,5年复查一次;40岁之后3年检查一次;如果有吸烟史或家族癌症病史,建议3年检查一次;如果发现小结节,建议半年随访一次或听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此外,还建议做一个肿瘤标志物检查,抽血检查如CEA、NSE、CA125、199等,虽然血液检查对某些人来说不敏感且价格便宜,但建议每年最好做一次。
筛查建议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和多位专家的意见,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 吸烟>20包/年(或400支/年),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支/年),戒烟时间<15年
- 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氧等接触者)
- 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 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者
对于普通人群,建议30岁后进行一次低剂量CT检查,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每5年复查一次;40岁后建议每3年检查一次。如果发现肺结节,应根据结节的大小和特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
通过早期筛查和定期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肺结节,尤其是恶性概率较高的部分实性结节,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