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封“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四道精湛工艺
乾隆御封“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四道精湛工艺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片神奇的叶子,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凝聚着匠人的智慧,更寄托着文人的雅趣。这片叶子,就是被誉为“绿茶皇后”的西湖龙井茶。
从南北朝到现代:一片叶子的千年传奇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传,龙井村的道士林君瑞在祭拜龙神时发现井中有龙盘旋,用井水泡茶祭拜,采摘井边茶叶泡出的茶汁又绿又香,茶叶呈扁平状,由此创制了龙井茶。这一发现,开启了龙井茶的传奇之旅。
到了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杭州天竺、灵隐二寺的产茶地,这是西湖龙井茶最早的文献记载。宋代时,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被列为贡品,显示了其品质的卓越。
元代时,龙井茶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开始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虞伯生的《游龙井》诗描绘了当时人们在龙井品茶赏景的情景,足见龙井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为普通百姓所饮用,其名声远播,成为名茶。清代,特别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访问龙井,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这极大地提升了龙井茶的声望,使其成为“十大名茶之首”。
精湛工艺:从采摘到辉锅的匠心独运
西湖龙井茶的卓越品质,离不开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每年春季,当西湖畔的茶树沐浴着春光,吐露出嫩绿的新芽时,茶农们便开始了忙碌的采摘工作。他们深知,只有最优质的嫩芽,才能制出上好的龙井茶。这是因为茶叶在生长过程中,会将最丰富的资源优先输送给新生的嫩芽。这些嫩芽虽然体积小,却蕴含着茶氨酸、茶多酚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采摘下来的嫩芽并不能直接进行加工,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名为“摊青”的过程。摊青,顾名思义,就是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摊放开来,让其在适当的环境中自然晾晒。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摊放过程中,茶叶的内含成分会发生缓慢而微妙的变化。青草气逐渐散发,多酚类轻微氧化,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这些变化使得茶叶的营养物质更易于人体吸收,同时也为后续的加工过程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青锅环节,这是龙井茶炒制工艺中的关键步骤。青锅实际上就是绿茶杀青工序的龙井改良版。炒茶的过程,既是对茶叶的加热处理,也是对茶叶形态的塑造。茶农们运用熟练的炒茶技艺,通过控制温度、手势和力度,使茶叶在锅中均匀受热,充分散发水汽。随着炒制的进行,茶叶逐渐变得扁平挺直,色泽绿润,香气四溢。这一环节不仅锁住了茶叶的滋味和香气,更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炒制完成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回潮处理。回潮的目的是让茶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使芽、茎、叶各部位的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回软。这个过程类似于人剧烈运动后的缓冲期,让茶叶在内部发生更多更复杂的化学反应,为后续的辉锅工序做好准备。
辉锅是龙井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茶农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去除茶叶上的茶毫,使茶叶光泽似玉;同时提香透色,使茶叶的香气物质与外形色泽最终形成;此外,通过辉锅还能提高茶叶的浸出率,使茶汤更加浓郁醇厚;最后通过干燥工序,将茶叶的含水量降至极低水平,确保成品茶的品质与口感。
文化传承:从古代文人到现代品牌
西湖龙井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倾倒,留下了大量赞美之词。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虽然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雪后西湖的景色,但其中蕴含的清雅意境,与品饮龙井茶时的闲适心情不谋而合。
进入现代社会,西湖龙井茶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推动其品牌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该公司迎来40周年庆典,董事长戚英杰表示,企业必须坚守茶人情怀,秉承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反哺传统茶文化的发展,永立潮头,勇葆锐气,守好西湖龙井茶文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名人轶事: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不解之缘
在西湖龙井茶的历史中,乾隆皇帝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代言人”。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访问龙井。在一次品饮龙井茶时,他被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所吸引,不禁龙颜大悦,当即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这十八棵茶树所产的茶叶,每年都要进贡朝廷,供皇帝享用。这一举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龙井茶的声望,也使其成为“十大名茶之首”。
西湖龙井茶,这片神奇的叶子,从古至今,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凝聚了匠人的智慧,更寄托了文人的雅趣。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片叶子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