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赤壁图:从苏轼诗赋到工艺美术的千年艺术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赤壁图:从苏轼诗赋到工艺美术的千年艺术传承

在奔腾的江面上,一艘小船正在行驶,船的两端各有一名船夫,船中间坐着三人,其中两名并排而坐似在对话,另外一名则侧坐面向两人。视线移动,望向远处,前方出现了一处陡峭的崖壁,上面山石嶙峋,树木倒挂,水流飞溅而下,冲击巨石。

这是广东大观博物馆所藏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山水纹抱月瓶中所呈现的生动场景,源于《赤壁图》经典图式,这一类图像绘画以苏轼游赤壁所创作的诗赋为题材,自北宋末年以来十分流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赵孟頫《苏轼像》局部

1079-1084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流放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在人生失意之时,他曾多次来到城外赤壁山游览,因此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赤壁赋》等作品诞生后即引得历代文人的喜爱与推崇,且在民间的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以至于“古今传诵,即妇孺亦知之”。而东坡赤壁之游的故事也变成一种题材出现在历代诗、词、文、小说、戏剧、绘画等文艺作品中,成为经典。

《赤壁图》是一种以苏轼创作的赤壁文学作品为蓝本,描绘其舟游赤壁的场景的绘画题材。这类绘画题材流行于宋代到明清之间,(宋)乔仲常、(宋)马和之、(宋)李嵩、(金)武元直、(明)郭纯、(明)戴进、明代吴门画家等都曾创作过。尤其在明代中晚期,《赤壁图》创作进入极盛期,作者以吴门地区(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的画家为主,开创了《赤壁图》经典图式,元素包含苏轼与友人(其中一人或为杨世昌道士)乘孤舟夜游赤壁、长有倒挂树木的峭壁及飞流的瀑布等。


南宋 马和之《赤壁后游图》


金 武元直《赤壁图》


明 文徵明《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局部)


明 仇英《赤壁图》(局部)

《赤壁图》不只在绘画作品中出现,其在工艺美术领域也有应用,在南宋时代制作的工艺品中就有几个被认为是“赤壁”的绘画图样,但此时并未形成某种固定的图像模式。到了清代,在《赤壁图》逐渐退出画坛之际,其在工艺美术作品中却日益流行。明清时期,工匠们在继续沿用经典图式的基础上,针对作品材质的特殊性并结合原有经验,创造性地拓展了其表现形式。


南宋 剔红后赤壁赋图漆盘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清 《竹雕赤壁图笔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掐丝珐琅山水纹抱月瓶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大约在千年前,苏东坡游览赤壁,写下了数篇千古名作。此后数百年,东坡赤壁的故事被无数画家、工匠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呈现于世人面前,造就了《赤壁图》这一题材的流行。随着《赤壁图》的经典化,还有其他领域的衍生创作,东坡赤壁之游因此也成为人们恒久的文化记忆。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