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到种族,浅析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认同
从个体到种族,浅析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认同
20世纪20到3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蓬勃兴起,这是黑人在历经数百年种族歧视后的一次大反抗,也是他们努力寻找自我认同的文化探索。那时候,黑人群体通过这场文艺复兴,展现出了他们的力量和决心。
这篇文章会从聊聊哈莱姆文艺复兴前后的黑人文学作品开始,说说黑人朋友们是怎么从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一步步走到整个种族都觉醒起来,试着重新塑造黑人形象,最后找到自己的种族归属感的过程。咱们一起看看,黑人朋友们是怎么从个体身份的困惑里解脱,实现种族意识的觉醒,并尝试重塑黑人形象,最终在种族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哈莱姆文艺复兴及文学成就
他们期盼得到认可、加入群体、获得赞许和接纳,众多黑人在不同领域里打拼,梦想通过一场运动达成心愿,哈莱姆文艺复兴正是这样一场运动。一战结束后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那是美国历史上很关键的一段时间,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
各种小众文化慢慢开始复苏并壮大起来,哈莱姆文艺复兴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新黑人”在文学、历史、音乐和民间传统等领域里,努力找回黑人独特文化的一次探索。
在文学这块地儿,黑人运动的兴起让黑人作家们有了更好的创作条件。有了不少文学活动和报刊杂志的帮忙,黑人知识分子就开始通过写诗、写小说、编戏剧来表达自己。他们写的内容都是黑人亲身经历过的苦日子和悲惨命运,主题都是黑人在各种种族关系里寻找自我认同。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把心里的痛苦、觉醒和抗争都展现了出来。
这时候,好多有名的黑人作家都冒了出来,比如克劳德·麦肯、吉恩·图玛、兰斯顿·休斯、康梯·卡伦,还有左拉·尼尔·赫斯顿、华莱士·瑟曼,别忘了女作家那拉·拉森,她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这些出色的文学家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精彩的文学作品。不管是他们用现代派的写法写的诗歌、戏剧,还是意识流方式写的小说、散文,亦或是全新改编的民俗故事,都展示了黑人文学家在这段时间里的巨大成就。
作品又多又好,写法新颖,内容丰富,最关键的是展现了民族特色,让人们更加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在这些优秀作品里,小说成了黑人最喜欢用的形式,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在这次风潮里,黑人小说家们琢磨着,想通过他们的书来探讨黑人真正的模样。他们纠结的是,要一直陷在对黑人个体认知的迷茫里,还是能够摆脱这些困惑,去寻找新的民族觉醒、认同自己,塑造出黑人新面貌?
个体困惑———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前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认同在文学研究里头是个大问题,特别是黑人身份认同这块儿,更是研究的焦点。美国黑人的历史记忆啊,就好像一直被“排斥、否定”这样的阴影笼罩着。
不管是19世纪早期因“非洲”认同兴起的黑人寻找根源的风潮,还是后来因为“美国认同”而出现的“混血儿”情况,这些都说明黑人在确认自己身份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学者张立新觉得,身份其实是个既包含天生特点又带着个人努力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个人来说,找自己的位置可真不容易,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定义不清、心里纠结、还有迷茫的辛酸故事。
在文艺复兴之前,黑人小说大多都在探讨类似的问题。它们要么讲述黑人在困境中的挣扎,要么描绘他们在妥协中的呼声,但不管怎样,黑人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总是被动的。他们渴望在被排斥的环境里找到一丝尊严,也期盼在微弱的反抗中赢得一个小小的立足之地。
1816年的时候,“美国殖民协会”有个主张,说要把那些可能对南方奴隶制造成威胁的黑人,从美国赶走。就连亚伯拉罕·林肯当时也觉得,美国最好还是只住一个种族的人,黑人可能不太适合在这里生活。
这些把人赶走的人,好像已经完全不记得17世纪早期那会儿,他们是怎么把成千上万的黑人从非洲老远的地方带过来的。那时候,差不多有1000万无辜的黑人被卖到了美洲。而现在呢,他们又要狠心地把这些人赶回非洲去。
在遭受排斥、鄙视和抛弃的日子里,20世纪20年代的黑人世界里兴起了一股“回归根源”的风潮。黑人小说家们通过作品强烈反对这种驱赶,他们在作品中追问:“我们究竟是谁?”他们称自己为“漂泊者”,因为时间太久远,黑人离开非洲的日子已经太久,那片遥远的非洲大陆,对这个民族来说,已成了模糊的记忆。
黑人心里头总惦记着非洲,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就像个“外人”。他们写的东西里,经常提到“异乡—漂泊”这些话题,其实是在抱怨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只有想想非洲,他们的心才能得到点安慰。休斯在《黑人》这首诗里头就说:“我是个黑人,黑得像黑夜,深沉得像我那遥远的非洲。”
好像只有当心里满满装着对非洲的怀念,并且在脑袋里和作品里都充满这种深情时,他们才能找到那种属于家和自豪的感觉,心里也才会觉得踏实。“要是说谁感觉自己跟家乡、祖国,还有在这世界上的位置都远了……那除了非裔美国人,还有谁更能代表这种被远离的感觉呢?他们就是那些没权没势,在外头漂泊的人的最好例子。”
不过,大多数黑人依然反对被强行送回非洲。乔治·斯凯勒就曾讲过:“非洲对于非洲人来说没问题,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已经300年没把自己当非洲人了。”内勒·拉森在她的小说《冒充白人》里这样写里面的角色:“她是地道的美国人,拒绝被遣送回非洲。她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不愿离开自己的根。”
杰西·福赛特在《存在混乱》这本小说里,通过主人公乔安娜·马歇尔说了这么一句话:“咱们黑人可是地道的美国原装货,从头到脚都是美国味儿。”黑人朋友们心里头认可美国,也接纳美国的文化,所以他们相信美国社会所推崇的民主和自由。他们觉得,虽然现在这些好处还没落到自己头上,但早晚有一天,自由和民主会属于他们。他们拼命努力,就是为了追求那个“心目中的自由民主世界”。
大家伙都觉得,黑人朋友们为美国这地儿流了不少汗,吃了不少苦,还为它拼过命,献出过一切。黑人就是这儿土生土长的,谁也没权利赶走他们。
很多黑人不想回非洲,他们想在美国扎根,但这真的挺难的,因为种族歧视是个大问题。这种歧视让黑白混血儿特别为难,他们既不被白人完全接受,也难以完全融入黑人群体。好多小说家就在书里写了这事儿,说黑人夹在中间有多纠结。他们既想被当成受尊敬的“白人”,又不想丢了作为“黑人”的自尊。这种心里的纠结和斗争,就是这些小说的主要内容。
不论是斯托夫人笔下《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混血儿哈里斯,还是威廉·福克纳在《八月之光》里写的乔·克里斯默斯,他们打从出生起,就仿佛被命运安排在了无尽的纠结和苦楚里。乔·克里斯默斯因为感情纠葛,冲动之下杀掉了白人女友乔安娜,最后自己也落得个被处决的下场。
简单一句,就总结了主角那悲惨的一生:“就像以前很多次那样,他的黑人血统再次让他栽了跟头。”那些黑白混血的人,心里头总犯嘀咕,自己到底算是黑人呢,还是白人?
在弗兰克·韦伯写的《盖里一家和朋友们》里,有个混血孩子乔治·温斯顿,他老想着装成白人。再看看弗兰西斯·哈伯的小说《艾拉·勒洛伊,阴影消失》,里面的艾拉和她弟弟,他们铁了心要当黑人。还有杰西·福赛特笔下《果干面包》里的安吉拉·莫瑞,她经过一番纠结,最后还是决定做回黑人自己。
黑人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心里常常纠结于身份认同和困惑,这种复杂情感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很多黑人作家本身就是混血儿,他们对这种感受的理解更加深入骨髓。
不论是依赖、自卑、胆小、还是忍受不公,黑人在找寻自我认同的路上,那份辛苦是明摆着的。从认识自己,到对身份感到迷茫,黑人一直在奋力打破各种难关,想在新的文化时期,找到真正代表自己和族群的新身份。哈莱姆文艺复兴,就是这样一个时期。
种族认同———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黑人朋友们在经历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迷茫后,慢慢甩掉了过去的依赖、不自信、胆小和顺从的阴影,开始展现出愈发强烈的觉醒心态。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而是变得越来越有主见。
哈莱姆文艺复兴,就是黑人知识分子想通过文艺这条路,让黑人和白人平等对待。有了共同的种族认识和归属感,黑人和那些肤色浅点的混血儿肯定会团结起来,一起为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还有争取种族平等而努力。
这段时间,黑人小说用各种各样的主题,讲述了黑人在自我认同上的新进展。他们不再迷茫,也不再纠结,而是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黑人身份。
20世纪20年代那会儿,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大幕是由一些超有新意的俱乐部和杂志拉开的。到了1924年3月21日,公民俱乐部宴会如期热闹开场,紧接着,《新黑人》啊,《火》啊这些杂志也一个个冒了出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活动中,好多作家都纷纷亮相,大展身手。
他们通过作品来展现黑人在这个时期对自己社会的反思和身份的认知,更加勇敢地借小说倾吐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抗争与呼喊、沉思与冷静。和之前相比,这时期的作品里多了份坚定,认同感也更强了。他们不再纠结于每个黑人个体的身份迷茫,而是开始探寻整个民族的认同感。
怎样让全部黑人凝聚力量,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激励他们不断迈进,在美国找到自己的民族立足之地呢?詹姆斯·约翰逊在1912年写的《一个有色人的自传》里头,讲了一个没名字的混血黑人故事。这人因为受不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就打算把自己当成白人过活。
虽然他最后变得很有钱,还被人看作是“白人”,但他自己总觉得挺失败的,因为他感觉从未活出真正的自己。约翰逊刻画的这个角色,跟以前那些黑人形象真的挺不一样。这是个有教养、有气质,心思也细腻的混血黑人。他不是那种爱跟人斗的种族斗士,反而是因为受过屈辱,所以选择了默默忍受。
这种性格的刻画真切地展现了早期混血儿内心的想法,显示出对混血黑人最终会融入哪种文化的深深思考和关心。
《一个有色人的故事》算是哈莱姆时代顶尖的好小说。书里详细讲了生活在最底层的黑人们的日子,从好多角度把他们的心思都展现了出来。它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在这个变动的时代里,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在害怕、迷茫和尝试中,慢慢打开自己的心结。这就是黑人在找自己民族归属感时一定会经历的过程,虽然路上困难很多,挑战也不小,但好歹有个盼头,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里头也越来越憋闷,与此同时,黑人对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感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呢,一些黑人小说家就开始琢磨新点子了。他们动手写起了混血儿冒充白人,结果日子过不下去,最后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
小说家会用各种方式来讲述黑人探索自我身份的故事。在1930年的作品《不无笑声》里,休斯就写了一个黑人小孩桑迪的成长历程。这本小说里,休斯描绘了底层黑人社区的文化风貌,这些多彩的文化传统,给那些生活贫困、常受歧视的黑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桑迪的经历表明,黑人要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是要好好保留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麦凯1929年的作品《班卓》讲的是一个黑人雷的故事,他不愿意被西方世界同化,最终从迷茫中走了出来。这本书批评了那些看不起自己民族文化,反而去追求白人价值观的黑人。
麦凯刻画的雷,是个充满野性活力、纯真不屈、毅力十足的黑人典型。他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回归黑人自身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找回自我。杰西·福赛特1928年的小说《果干面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里面的主角安吉拉·莫瑞,为了追求白人那种生活,居然丢下自己肤色较深的妹妹,只身跑到纽约去学画画。
小时候,她和妈妈假装成白人的那段日子,让她一直记在心里。搬到纽约后,为了继续过上那种光鲜亮丽、轻松自在的日子,她一门心思想要嫁给白人。于是,她跟并不喜欢的白人罗杰·菲尔丁谈起了恋爱。可惜啊,最后菲尔丁彻底甩了她,这一切都结束了。
后来,莫瑞琢磨起自己来,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她一点点地走进黑人的生活世界,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她决定回到黑人群体中去。
经过一番深入的文化探寻,新一代黑人带着全新的精神风貌茁壮成长。哈莱姆文艺复兴被称作“新黑人运动”,这充分展现了新一代黑人的重要影响力。
这里的“新黑人”不光说的是那些在运动中崭露头角,有着新想法的黑人作家,还包括了文学作品里刻画出来的“新黑人”角色。“新黑人”这个词,现在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有斗志的黑人群体。他们面对种族歧视,从不退缩,一直在战斗,心里充满了种族自豪和自信。
华莱士·瑟曼在1932年的作品《春天的婴儿》里,这样夸新黑人:“你们真的很棒,是新一代里的佼佼者。你们肩负着种族的未来。跟以前的人不一样,你们不用穿着铠甲,在大家面前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你们从美中找到了慰藉和力量。这种美,是你们亲手打造的,它会让美国白人重新审视美国黑人在他们文明中的价值。他们会明白,美国黑人不仅十分宝贵,还拥有着创造非凡成就的巨大能力,根本不该被贬低和隔离。”这话是贝蒂·戴维斯说的,她用自己的方式,道出了美国黑人应得的尊重与认可。
作家们因为共同的种族背景,总能找到相似的创作主题,但他们各自独立的思考方式又让他们在写作上各有特色。黑人作家在创作时,坚守的原则就是摆脱白人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评判标准。
结语
从1619年黑人首次踏上美洲这片土地,一直到1760年,有本叫《黑人哈蒙的苦难与获救》的小说问世,它是第一本口述小说。一开始,是白人帮忙记录黑人的故事,后来黑人自己动手写小说。直到黑人写出了第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他们一直都在用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期待和对身份的渴望,这份心情从未改变。就像哈蒙的故事一样,黑人始终在追寻着被理解和认同的路。
黑人们因为有着强烈的种族意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念头,所以不断尝试各种文化活动。不管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前遇到的迷茫和挑战,还是在文艺复兴期间进行的民族认同探索,新黑人群体始终在努力改变白人心中对黑人的固有印象。他们通过出色的艺术创作,证明黑人文化一样很棒。
他们用平和、不冲动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用理智的头脑去应对各种变化,努力为黑人群体开拓出一条新的前进道路。
哈莱姆文艺复兴,那可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个超关键的阶段。那时候,黑人作家们像是挣脱了束缚,看得更远了。他们的作品,从主题、背景到价值观,全都来了个大变样,不再受老一套题材和人物设定的限制。他们开始深入剖析自己的民族,大胆批判,这为黑人文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牢牢的基础。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