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法院揭秘:AI诈骗三大套路及防范指南
昆明法院揭秘:AI诈骗三大套路及防范指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给公众带来新的安全挑战。近日,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揭秘了三种常见的AI诈骗手法,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AI换脸拟声伪装熟人
在某公司工作的李女士接到一通来自“老板”的视频通话。“老板”声称有一笔紧急业务需要资金周转,要求李女士立即转账到指定账户。由于视频中的“老板”无论是面部特征还是声音都与平常无异,李女士未加怀疑便照做了。事后才发现,所谓的“老板”竟是骗子利用AI技术伪装的。
这种诈骗手法利用AI技术将诈骗分子的面部替换为受害者熟人的面容,再通过视频通话或社交软件向受害者借钱。由于AI技术能够高度还原目标人物的外貌和声音,受害者往往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上当受骗。
AI语音合成诱导转账
一位老人接到一通来自“儿子”的电话,电话中“儿子”称自己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急需一笔手术费。老人一听儿子出事,心急如焚,未经核实便将家中积蓄转给了对方,后来才发现被骗。
这是典型的AI语音合成诈骗。诈骗分子通过AI技术模仿受害者亲朋好友的声音,拨打诈骗电话。他们通常会编造各种紧急情况,如车祸、突发疾病等,表示急需转账救助。许多人在听到亲人朋友焦急的声音时,容易慌乱失措,匆忙按照指示转账汇款。
AI智能客服虚假退款
在网络购物日益频繁的今天,AI智能客服也被诈骗分子利用。他们伪装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联系消费者称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发货失误,可办理退款理赔。随后,以退款需要验证账户信息、交纳保证金等为由,诱导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进而盗刷消费者账户资金。
例如,消费者王先生就曾收到一条来自“某知名电商客服”的消息,称其购买的商品因仓库火灾被烧毁,可获得双倍赔偿。王先生按照“客服”的引导输入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结果账户资金瞬间被转走。
面对这些新型诈骗手段,公众应该如何防范呢?
多方核实身份:当接到熟人的求助电话或视频时,务必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可以回拨对方常用号码、询问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私密问题,或者联系共同的朋友、家人进行确认。不要仅凭声音或视频画面就轻易相信对方身份,尤其是涉及资金转账等重要事项时。
谨慎对待链接与信息:坚决不点击陌生的链接、扫描可疑的二维码。正规的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不会通过随意发送链接的方式要求个人提供敏感信息或进行退款操作。如果收到此类信息,应直接登录官方网站或应用程序进行查询核实。
保护个人信息和验证码:个人信息和验证码是账户安全的重要防线,切勿随意透露给他人。任何正规机构都不会在电话、短信或网络聊天中要求个人提供验证码,一旦泄露,诈骗分子就可能利用这些信息盗刷账户资金。
提高警惕,不贪小利: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以高额回报、中奖等为诱饵实施诈骗。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遭受巨大损失。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大家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时要时刻保持警觉,增强自身的反诈意识,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共同守护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