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菜系发源地 唯有大名府
冀菜系发源地 唯有大名府
冀菜系,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发源地之争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明确指出,唯有大名府才是冀菜系的真正发源地。
冀菜系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具备政治中心、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四大要素。遍观燕赵大地,河北全省,完全符合这四大要素条件的城市,唯有大名府。
大名府
大名历史悠久,有七千多年的辉煌灿烂之历程,曾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九为国都,七为陪都,十二个朝代为河北省会(包括朝廷直辖的道、路),而享誉海内外。
上至国都,下至县署,所有各级衙门应有尽有,因此大名有七十二座衙署城之称。
冀菜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没有离开大名。到清朝民国,冀菜在这里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并向京津冀全省辐射。不但冀菜系的重头戏“满汉全席”在大名赫赫有名;地方名吃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鸡窝烧饼、焦烧饼、油炸花生豆等,独树一帜,名播遐迩。尤其是回族兄弟在发展饮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名的“馓”(读sa),妇孺皆知,在全国独此一家。其它,如清真烧麦、羊杂、羊汤、羊白等,无不令人啧啧称道。
大名府小磨香油,标志着香味是冀菜的基本特征。随着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两千年前“大名府小磨香油”已为大汉宫廷贡品。全国各地城市,都能看到大名府小磨香油的身影。
服务于全国餐饮企业大名籍的十几万人的厨师团队一角
冀菜系的地方特征与特色。随着北方气候环境,民族融合后的汉回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的交融衍变,以大名为中心,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最后将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菜,在大名府这个交汇点上,交流、碰撞、融合、升华,形成“众口不再难调”的冀菜系,完美地呈现。
冀菜系的烹饪技艺除了熬炒咕嘟炖,烹炸煎溜焖以外,还要讲究雕、刻、镂、剔、拼、摆、镶、嵌等,花色的搭配,营养的均衡,健康的膳食疗养等,都是深奥的学问,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冀菜系既辉煌高大,又平易得一点架子都没有,任人评说。你无论怎么说,尽管都是一家之言,一面之词,它都从不反驳,虚心接受。
冀菜系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高贵的血统,辉煌的战绩,又非常的亲民,非常的接地气。
冀菜系既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又像一位翩翩美少年,一直学习,一直修养丰富着自己,一直兼容并蓄充实着自己,一直美化亮化着自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日新月异。就像一座高大无比的玲珑塔,又像奥妙无穷、深奥无比的万花筒、多棱镜。从来也没有一个人彻底看透它,也没有一个人完全理解它,随着你自己对它认知的不同,占位不同,造诣不同,理解方法不同,视角不同,最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谓千人千面,万人万方。这也正是它神秘和引人入胜之处。
所以,古老而又年轻的冀菜系它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窗口,不同的平台,展现和焕发出它的不一样的丰姿与风采,随时冲击你的视角、味觉与感官,会让你次次新,回回异,永无止境。
要想全面领会、领略、领悟冀菜系的精髓魅力与美的享受,只有到大名一探究竟,别无他法。如君不信,请到大名一游!
本文原文来自邯郸市大名县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