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汉墓出土的汉尺,告诉你“身长九尺”的关羽,放现在有多高?
洛阳汉墓出土的汉尺,告诉你“身长九尺”的关羽,放现在有多高?
《鹿鼎记》开篇,韦小宝在丽春院摆茶摊说书,描述陈近南“身高八尺,腰围亦八尺”。听众对腰围八尺感到惊讶,但对身高八尺却习以为常。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朝时的“尺”大约32厘米,与现代相近,但在当时人们心中,身高八尺之人并不罕见。这种现象多归因于评书艺术中对猛将身高的夸张描写。那么,评书中用以衡量身高的“尺”这一标准,究竟源自何处呢?
历史长河中“尺”的演变
“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长度单位,上有“丈”为十尺,下有“寸”为一尺之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系统。古人定义“寸”为手腕至动脉的距离,因此原始的“寸”并不精确,同理,“尺”也存在类似问题。
中国很早就有官方标准尺模,以统一长度计量。史料显示,商朝的尺长约16.95厘米,至周、秦汉时期增至23厘米。南北朝时,尺的长度超过30厘米,逐渐接近现代标准。宋朝时,长度标准突破31厘米,至明清时期增至32厘米,已与现代尺的长度大体相当。
尺的实际长度为什么会不断增加?
这需要从尺在国家赋税中的关键作用谈起。尺是民间市场交易中的重要计量单位,尤其在涉及长度交易的场合中,它最为常用。古代百姓向国家缴纳赋税,多以实物为主,时而为谷物,时而为丝布。统治者通过在计量上做文章,如谷物用大斗入小斗出,丝布则暗中加长尺度,来增加税收。
关羽“身长九尺”换算一下是多高?
谈及尺的演变后,我们接下来估算题目中提到的关羽“身长九尺”大约相当于现今的何种高度。关羽身高史上无确切记载,“身长九尺”多为评书演绎。宋以来尺长约30厘米以上,即便按下限算,关羽身高也达两米七,远超姚明。依据常识判断,此情况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评书中所提及的尺,其起源应追溯至汉尺。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发掘出两把汉尺,其中一把保存完好,长度为23.1厘米。此尺不仅是史料记载的佐证,还是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一把实物尺。以汉尺度量,关羽身高约2.08米,尽管仍显高大,却已属可理解范畴之内。
古人营养条件虽不及今,平均身高亦矮于今,但偶有出类拔萃之身高,实属正常现象。以汉尺计,刘备身高记载为“七尺五寸”,换算今制约为173厘米,此身高在当时已属正常范畴。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约合现代184厘米以上,在当时堪称高挑身材。张飞,关羽之弟,身高未详,评书中常用武器丈八蛇矛,长约250厘米。需澄清,丈八蛇矛实为一丈零八寸,非一丈加八尺之误。儒家始祖孔子,游历各国,屡陷困境。《史记·孔子世家》载其身高九尺六寸,按周尺换算亦超220厘米,故在正史中被誉为最高之人,名副其实。
部分小说中角色身高颇有趣。《水浒传》里的武松,身高八尺,约184厘米以上。其兄武大郎则不足五尺,以四尺九计,刚好113厘米。令人诧异的是,浪子燕青这位风度翩翩的人物,身高仅六尺,按现今标准不足140厘米,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因此,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尺”或非汉尺,而是稍长1厘米的三国尺。据此推算,武松身高约194厘米,武大郎则略高于118厘米。燕青身高略高于145厘米,然而即便如此,他与人们心中所想象的燕青形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结语
综上所述,关羽若生于今时,身高仅算略高。当下营养充足,部分初中生身高已可与关羽相媲美。然而,演义中的身高计量方式并未被时代淘汰,反而深深烙印在我们记忆中,“堂堂七尺男儿”一词至今仍广泛使用,足见其影响深远。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