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菲的“神操作”:女老师的应急技能课
刘怡菲的“神操作”:女老师的应急技能课
近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发生了一幕感人场景:一名老师在教学楼过道晕倒,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危急时刻,大一学生刘怡菲挺身而出,运用所学的心肺复苏技能成功挽救了老师的生命。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安全技能,也凸显了提升教师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时刻的“教科书式”施救
11月27日下午,河南经贸职业学院4号教学楼内,一位老师在推开楼道门时突然后仰摔倒,后脑重重磕在水泥地上,很快失去意识。周围的学生被这一幕吓得手足无措,但会计学院24级学生刘怡菲第一个反应过来,迅速上前查看情况。
“当时老师的情况就是身体僵直,口吐白沫,我先拍了拍老师肩膀,老师当时没有任何反应。当时呼吸已经处于停止的状态了,我就赶紧把衣服解开然后进行心脏按压。”刘怡菲回忆道。
与此同时,一旁的同学也赶紧拨打120,急救人员通过电话指导刘怡菲进行施救。“医生让我检查她的胸腔的起伏情况,大概按压了几十下,老师的呼吸就慢慢开始恢复。”
在刘怡菲的不停按压下,这位老师逐渐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为后续急救人员的专业抢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黄金4分钟”。目前,这位老师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正在康复阶段。
应急技能的重要性
刘怡菲的英勇行为赢得了师生和网友的广泛赞誉。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副校长郭媛表示:“老师伤势比较严重,但生命得以保住,多亏了刘怡菲的及时救助。”
事实上,刘怡菲之所以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得益于学校此前开展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在军训期间和今年10月份左右,学校都进行过心肺复苏的培训,我才有信心冲上去救助老师。”刘怡菲说。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应急技能重要性的深刻思考。据统计,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导致脑死亡。因此,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
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
- 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
- 检查呼吸:观察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听是否有呼吸声
- 呼叫救援:立即拨打120,并获取附近的AED设备
- 胸外按压:将一只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另一只手叠放其上,保持手臂伸直,用身体重量进行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 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捏住患者鼻孔,进行口对口吹气,每次持续1秒,直到胸部有起伏
- 使用AED:如果现场有AED,应立即使用。按照设备提示操作,不要在分析心律或充电时触碰患者
教师群体的应急技能培训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教师群体学习应急技能的必要性。作为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该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学生和同事的生命安全。
专家建议,学校应定期组织应急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异物卡喉处理等常用急救技能。同时,校园内应配备足够的AED设备,并确保师生能够熟练使用。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结语
刘怡菲的英勇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提醒我们重视应急技能的学习。正如她所说:“我要学会更多的急救知识,如果以后有需要,我非常愿意帮助更多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