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气虚吗?
你真的了解气虚吗?
气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体元气不足,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在现代生活中,由于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和精神压力等原因,气虚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你知道如何预防和调理气虚吗?不妨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心得吧!通过饮食调养、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和情绪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改善气虚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快来一起交流,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好方法吧!
气虚的现代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当一个人正气充足,外邪便无法入侵,自然也不容易生病。而人之所以容易被外邪侵扰,缘于人体正气不足,典型的表现如容易感冒、怕风、过敏、容易出虚汗等。中医里讲的正气,许多人习惯将它理解为免疫力、抗病力。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例如,经典方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和防风组成,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研究显示,玉屏风散能够提高吞噬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具有促进和保护作用,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现双向调整性效应,有中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还发现本方能够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组织器官病理损害的修复,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并有抗病毒和抗感染作用。
气虚的症状与高发人群
气虚的主要症状包括:
- 精神状态不好、经常觉得累、疲劳、无精打采
- 容易自汗、容易出汗,稍稍一动就大汗,并且绝对容易疲劳
- 呼吸浅短、说话无力、声音低微
- 运动或者工作容易疲劳,疲劳之后,身体久久不能恢复
- 喜欢安静、不喜欢动、喜欢独处、活力不足
- 容易感冒,身体体质差,感冒之后不容易恢复
- 皮肤苍白或萎黄,皮肤松弛没有张力,身体消瘦萎软,肌肉无力
- 身体虚弱,血压低,容易头昏
- 或伴有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等
-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气虚的高发人群包括:
- 老年人
- 久病患者
- 体力劳动者
-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和精神压力大的现代人群
实用调理指南
饮食调养
推荐食用性质温和的补益食物,如小米、糯米、淮山药、龙眼肉、莲子、大枣、鸡肉等,都有很好的补气作用;药膳可以选择桂圆山药粥、茯苓粥、黄芪红枣熬制鸡汤等;当然不宜过食寒凉,以免伤脾胃耗伤阳气;兼有气阴两虚的人,不宜饮食过辛热,否则容易上火,中医有“壮火食气”的说法。
规律作息
日常养生注意充足睡眠,有利于脏腑阴阳和元气的生成,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是不能过劳,过劳则耗气。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恐惧,保持精神上的放松安静,及时调摄不良的情绪,可选择听音乐、阅读、聊天、听音乐和看电视等,转移放松心情,疏导情志,使心情处于放松安静的状态。
中医治疗
治疗气虚,中医有个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方中君药黄芪被称为“补气圣药”,《本草求真》中更是将其誉为“补气诸药之最”。气虚体质的人平时可取10~20克黄芪煮水喝或煲汤。同时,气虚之人生活中还要加强运动,健步走、八段锦、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
案例分享
以干燥综合征为例,这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口干、眼干,同时可累及肾、肺、甲状腺和肝等多种器官。干燥综合征女性多发,约占全部病例的90%,发病年龄集中于30~60岁。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推崇近代中医大家冉雪峰“燥甚化毒”说,认为此病之燥,虽有燥证之象,又非外感燥邪或某种因素直接所致,实乃燥邪日盛,蕴久成毒,煎灼阴津,伤及肺、胃、脾、肝、肾等脏腑,伤津伤血,乃致关节、经络、肌肤不充、不荣、不润、不温,故口眼、皮肤黏膜干燥,甚并发关节或肌肉疼痛。
干燥综合征总属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加之病情多缠绵迁延,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及肾,正气亏虚,则使生津、行津、摄津之功受损,津液无以输布,故朱良春提出治燥以“益肾培本、养阴润燥、解毒化瘀”为基本大法,常按临床辨证归为五型。
专家观点
郑医生建议,日常如何保养呢,日常多食用性质温和的补益食物,比如小米、糯米、淮山药、龙眼肉、莲子、大枣、鸡肉等,都有很好的补气作用;药膳可以选择桂圆山药粥、茯苓粥、黄芪红枣熬制鸡汤等;当然不宜过食寒凉,以免伤脾胃耗伤阳气;兼有气阴两虚的人,不宜饮食过辛热,否则容易上火,中医有“壮火食气”的说法。
除了饮食,日常养生注意充足睡眠,有利于脏腑阴阳和元气的生成,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是不能过劳,过劳则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