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兽首展亮相鄂尔多斯,再现十二生肖文化魅力
圆明园兽首展亮相鄂尔多斯,再现十二生肖文化魅力
2023年12月23日,一场名为《盛世回归—圆明园国宝兽首暨清宫珍宝展》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群众冒着风雪前来围观。展览展出的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的构件,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包括十二兽首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被无情烧毁、非法掠夺。如今,这些国宝终于以另一种方式重聚,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沧桑与辉煌。
工艺之美:铜胎掐丝珐琅的精湛技艺
铜十二生肖采用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也称景泰蓝,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与瓷器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它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时期,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工艺以紫铜为胎,用细扁的铜丝在胎上勾勒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填充五彩珐琅釉料,经过多次烧制和打磨后,最终呈现出色彩斑斓、光泽夺目的效果。清代铜胎掐丝珐琅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题材广泛,其中十二生肖系列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文化之韵:十二生肖的象征意义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宇宙和生命的独特理解,还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生肖文化在博物馆的文物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精髓。
鼠:位列十二生肖之首,象征智慧与繁衍。在中国文化中,鼠的形象复杂而多面,既有“贼眉鼠眼”等贬义表达,又因其生命力旺盛而备受尊崇。
牛: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的重要劳动力,象征勤劳与刻苦。从殷商时期的祭祀牺牲到汉代遍布田野的耕牛,牛的形象凝结了中华民族勤勉务实的精神。
虎:作为百兽之王,象征正义、勇猛与威严。虎的形象在古代艺术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甚至将其视为神灵的化身。
兔:以温柔与灵动著称,与月亮、长生不老等美好寓意紧密相连。玉兔捣药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与爱情忠贞的向往。
龙: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构神兽,融合了兽的野性、人的悟性与神的灵性。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
蛇:与权力和智慧密切相关。从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到汉代流行的蛇扭印,蛇的形象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
马:象征能力与圣贤。在中国古代,马被视为六畜之首,是力量、速度与忠诚的化身。
羊:作为祭祀专用的三牲之一,象征安泰与正义。羊的温顺与仁慈,使其成为美德的象征。
猴:机灵活泼,因“猴”与“侯”谐音,常被赋予封侯晋爵的美好寓意。
鸡:被誉为德禽,兼具文、武、勇、仁、信五德。其“鸡”与“吉”谐音,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狗:既是祥瑞神兽,又是忠诚的守护者。从盘瓠神话到谛听传说,狗的形象在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彩。
猪:象征财富与福气。“猪入门,百福臻”的谚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之殇:圆明园兽首的流离与回归
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的构件,以精绝的造型艺术将东方十二生肖文化威严再现。不论在当时还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套兽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内涵、艺术造诣、审美水平和科技价值。
2023年12月23日,《盛世回归—圆明园国宝兽首暨清宫珍宝展》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不少群众冒着风雪前来围观。展览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既是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的体现与需求,也是文博机构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当代传承:传统工艺的新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支持,铜十二生肖这一传统工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于2024年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倾力打造并发行了《国宝十二生肖》纪念套装,以合金镀金材质,直径60mm,每套12枚,限量3000套,每套都附带上海造币权威提供的带编码的收藏证书和独到包装。
这一套装精细还原了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将这一世界名园的沧桑历史与精湛工艺完美融合。每枚章都精雕细制,油润光亮,份量惊人,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背景。
铜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让铜十二生肖的故事继续流传,让这份匠心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