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去世:他让中国古董从香港走向世界
张宗宪去世:他让中国古董从香港走向世界
11月30日,传奇收藏家张宗宪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7岁。作为全球艺术拍卖界的大佬,张宗宪被誉为“罗伯特·张”和“1号先生”,他不仅开创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元,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拍卖市场的走向。他的收藏生涯长达七十余年,凭借非凡的眼力和坚定的决心,张宗宪在书画、瓷器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多次向各大博物馆捐赠珍贵文物。张宗宪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收藏传奇将永远流传。
从上海滩到拍卖界:张宗宪的传奇人生
张宗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又称罗伯特·张,是收藏界举足轻重的名家,他收藏丰富、涉猎广泛,专攻书画、瓷器、铜胎珐琅器等,极具规模。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以来,他便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他是最早活跃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半世纪以来积极投身古董收藏界,亦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68年,张宗宪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与香港之间,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对于文物、特别是瓷器与杂项的高超鉴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近几十年里,香港、台湾的许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与合作伙伴,许多拍卖纪录就是在他的竞投牌高举中产生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这许多年里,最好的、最贵的中国古董大多是我从全世界买回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张宗宪”这三个字成了大中华地区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为了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座上宾:你征集东西时,他有奇货可居;你拍卖东西时,他又敢下本钱。如此不断带来丰厚佣金的客户,哪个拍卖公司不欢迎呢!
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张宗宪先生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所做出的奉献可以说是巨大的。他推动了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落户香港,让香港成为中国古董集散地,并进而发展成为全世界文物和艺术品的交流中心之一。张宗宪也竭力扶持众多大陆新生拍卖公司,尤其是大力提高了北京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北京艺术品市场与伦敦、纽约等老牌艺术品市场能平分秋色其中张宗宪起到很大作用。
1993年上海朵云轩的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张宗宪手持一号牌亮相拍场,第一号拍品是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起拍价为2万元,因为是首拍,内地买家出价都很慎重,不过几百几千地往上加,而张宗宪一开口就上万地加,最后将此画一路顶到11.5万元,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底价7000元。手持一号牌的张宗宪站起来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万元,一拍就发!”场面顿时活跃,张宗宪相继加价,2.8万元、3.8万元,直至加到8.8万元,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上台敲响第一槌,张宗宪博得头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又是手持一号牌,一口气拿出1600万元,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3200万元的50%。作为声名远播的收藏家,张宗宪动辄斥资几百万购买心仪的佳作,给外界以风云叱诧的气势印象。
文化传承者的另一面
张宗宪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的建设,了解到上海博物馆铜胎掐丝珐琅器收藏较少,就表示要将他历年收藏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以丰富相关馆藏。2023年以来,张宗宪先后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40套共计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这些藏品器型丰富多样,包括陈设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年代跨度广,从明代到晚清民国,可谓数量众多、精品荟萃。其中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尤其能展示宫廷珐琅器的制作水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可供多角度地探寻和展示掐丝珐琅的发展历史,是推进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张宗宪先生的离世,不仅是一个人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用一生的时间,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传奇人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