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边防史:长城之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大明边防史:长城之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朝的边防建设与运行是其兴亡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秦汉到明代,长城的修建历经数千年,而明代更是将长城的规模扩展至超过2万公里。然而,长城并非孤立的防御工事,而是庞大边防体系的一部分。美国历史学家窦德士的《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1368—1644》一书,全面探讨了明朝的边防建设,揭示了长城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动态。
谈到长城,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秦始皇修筑长城,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防御敌国或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边境地带和新占领区广泛修筑抵抗侵略和预报敌情的要塞、烽火台和哨所,如赵国修筑的赵长城、燕国修建的燕长城和齐国修建的齐长城等。秦汉两代长城的修建终于使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了1万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随后的历代朝代都修缮过长城,包括北魏、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其中,明代修建的长城规模最大,跨越了中国北部的山脉、沙漠和草原,总长度超过了2万公里。我们现在熟知的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著名关隘,都是明长城这一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你在北纬三十八度南北活动时,还能看到很多长城的遗存,多是明长城的遗址,河北不少地名还是使用长城关隘的名字,比如紫荆关、倒马关等等。我十几年前有幸游览了河北省涞源县境内一段明代长城,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584年),属内长城,从八达岭向西南到涞源,再延伸进入山西,涞源境内全长122.5公里,是全国长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段之一。这段长城依山势而建,蜿蜒曲折,非常陡峭,长城墙体坍塌严重,有的地方走人都很难,但沿途的敌楼一个接一个,基本保持完整,有几座敌楼可以登顶,村庄边还有保存完好的瓮城,让人不禁唏嘘有如此险峻的屏障可依,明朝数百年间边患不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建设的长城及相应的卫所等边防架构主要是针对了北遁的蒙元势力,吊诡的是到了明末,后金政权异军突起,多次破关而入,劫掠京畿,最后更是以关门大开的方式迎接来自辽东的北方政权入主中原。
如果不把西汉、东汉或北宋、南宋这种中断过的王朝连起来计算,按照时间跨度来算,明朝从1368年至1644年276年国祚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可以排名第二,仅比唐朝289年(始于618年终于907年)的国祚少13年。如果考虑上始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即710年)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唐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只能有92年,那明朝可以排名第一了。考虑到明朝有那么“任性”荒唐的皇帝,其官僚体系的强大及人才的杰出可见一斑, 关于 内政系统维系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可以阅读参考,有引领全民明史热的九大本《明朝那些事儿》,也有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三案始末》……
但除了内政以外,明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边防建设与运行息息相关,关于明朝的边防与战争,我比较熟悉的有永乐皇帝的天子守边关、土木堡之变、还有明末辽东女真的崛起,除此之外,了解不多。但相比于汉唐两代,明朝给我的整体的印象是一个相对“内向”的王朝,其实仔细想来,明初的朱元璋治下的众多将帅能征善战,将元朝驱逐到漠北,怎么后面就没有特别突出的战绩了;而且明朝和蒙古一直是战战和和,怎么到了最后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努尔哈赤靠十三副盔甲起家,最终拿到了天下。
去年夏天,我去贵州玩,看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傩戏,是流传于镇远县等地的民间传统戏剧。土家族傩戏,其中一个来源是地戏:地戏源于明代卫所军傩。明代镇远设246个军屯,盛行军傩。无意之中,我了解到明朝的边防体系不仅仅是修筑长城,而是一个复杂的边防体系。
去年阅读读库出品的张明扬《入关》里也介绍了辽东的卫所体系。而今年天喜文化引进出品的美国历史学家窦德士(John Wolfe Dardess)《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1368—1644》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明朝的边防建设。全书分析了为确保其北部边境免受潜在入侵(尤其是来自蒙古人的入侵)所做的努力。 在1000页的皇皇巨著中对明朝从1368 年到 1644 年对外战略和决策进行了细致记录与分析。这本书围绕各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展开,每一章都专门讨论一位统治者对国家安全的态度与策略,在这种架构下,全书分为十四章,前面时间较短的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单独设立章节,而从泰昌帝朱常洛到崇祯帝朱由检三位皇帝被整合到一章:“大明余晖——最后的辽东防线(1573—1627年)”,作者通过这样全面的分析超越了长城的物理结构,深入研究了塑造明朝防御策略的复杂的社会政治动态。
窦德士的叙述充满了来自中国主要资料的细节,尤其在全书中大量使用了《明实录》,为读者提供了直接的史料阅读。 他的写作风格直截了当,没有多余的修饰,清晰而集中地阐述了历史事实。 这本书不仅列出了事件,而且还列出了一些事件。 它提供了对这一时期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辩论和决定的见解。
该书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将长城置于更广泛的明朝国家安全范围内。 它挑战了人们对隔离墙作为唯一防御措施的普遍看法,强调了它作为更大、更复杂战略一部分的作用。 窦德士令人信服地认为,长城只是庞大而复杂的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外交努力、军事行动和内部治理改革。
作者的专业知识在他对每位皇帝如何为王朝的长期安全目标做出贡献的分析中得到体现。 他研究了从侵略性军事行动到战略联盟的不同方法,以及每个统治期间面临的独特挑战如何影响这些方法。 该书还触及了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性方面,让人感受到明朝领导人面临的实时压力和困境。
《长城之外》是对中国历史领域的重大贡献,它提供了对明朝北方边疆政策的细致入微的了解。 对于任何对中国与内亚关系历史以及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纪念碑之一背后的战略思维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达尔德斯的最终作品是对他职业生涯的适当致敬,为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