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伤怎么办?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预防指南
被狗咬伤怎么办?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预防指南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率几乎达到100%的病毒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99%的病例是由犬类传播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因此,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及时、正确的暴露后预防处置。
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为公众提供了最新的预防指南。本文将围绕这一新规,解答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组织。
狂犬病暴露分为哪几级?
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皮肤完整无损伤。无需特殊处理。
I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需要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III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粘膜被唾液污染。需要立即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被狗咬伤后,伤口如何处理?
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应立即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涂擦伤口。
疫苗接种程序有何变化?
对于从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应按照以下程序接种:
5针法:第0、3、7、14和28天各注射一剂。
“2-1-1”法:第0天注射两剂,第7和21天各注射一剂。
对于既往完成过全程免疫的人群,如果3个月内再次受伤,通常无需加强;超过3个月,只需在第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
被其他动物伤害也需要接种疫苗吗?
哺乳动物:猫、狗、蝙蝠等哺乳动物都可能传播狂犬病,被咬伤后需要按照上述程序进行预防。
非哺乳动物:乌龟、蛇、蜘蛛和鸟等不属于哺乳动物,不传播狂犬病,致伤后不需要进行狂犬病预防,但需要及时处理伤口,避免伤口感染。兔和仓鼠(啮齿类)理论上有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但风险很低。
哪些情况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III级暴露,以及II级暴露且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需要在接种疫苗的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应尽早使用,最好在伤口清洗完成后立刻开始。
狂犬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提高防范意识,一旦发生暴露,及时就医,按照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预防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