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预防指南:远离“生猛海鲜”
肝吸虫病预防指南:远离“生猛海鲜”
从一道“美味”开始的噩梦
在南方一些地区,生食淡水鱼虾是一道传统美食。然而,这种看似美味的饮食习惯却暗藏风险。据媒体报道,一位广东的张奶奶,每天都会去菜市场买野生鱼虾给孙子补充营养。她坚信野生鱼虾比养殖的更安全、更好吃。然而,这种观念却差点害了她的孙子。
肝吸虫病:从口入的隐形杀手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疾病。人或动物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幼虫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肝吸虫的幼虫在进入人体后,会在十二指肠内脱囊,然后进入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15年以上,不断产卵并释放毒素,对肝脏造成持续性损害。
肝吸虫病的症状多样,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更严重的是,长期感染可导致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甚至引发肝硬化和胆管癌。儿童感染后,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等。
远离风险:正确的烹饪方法
预防肝吸虫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彻底煮熟食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烹饪建议:
煮沸:将鱼肉煮至完全熟透,内部温度达到63℃以上,至少保持1分钟,可有效杀死肝吸虫囊蚴。
冷冻:将鱼肉在-20℃以下冷冻7天以上,也可杀死囊蚴。但需要注意的是,家用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可能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不建议仅依靠冷冻来杀灭寄生虫。
腌制和醉制:虽然生腌食品很受欢迎,但仅用盐、酒、醋等调料并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因此不能保证安全。
生熟分开:在处理生鱼肉时,要使用专门的刀具和砧板,避免与熟食交叉污染。处理后要彻底洗手。
日常预防:从细节做起
除了正确的烹饪方法,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改变饮食习惯:尽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选择熟食更安全。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处理过生鱼虾后。
加强厨房卫生:刀具、砧板、容器等要生熟分开,定期消毒。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寄生虫感染。
定期检查:如果经常食用淡水鱼虾,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国家行动:共同守护健康
面对肝吸虫病的威胁,国家层面也在积极行动。近日,国家疾控局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重点流行省份肝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5%和15%以上的目标。这表明,肝吸虫病的防治已经上升为国家行动。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远离“生猛海鲜”,选择更安全健康的饮食方式。记住,美味固然重要,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