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发现后稷时代遗址,实证农业之神历史功绩
山西稷山发现后稷时代遗址,实证农业之神历史功绩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后稷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农业之神。据《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后稷,姓姬,名弃,是周朝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他的母亲是有邰氏女姜嫄,为帝喾之妃。传说姜嫄在郊野践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他,因被视为不吉而欲将其遗弃,但无论被丢弃至巷口、山林还是冰天雪地,他都奇迹般存活下来,因此得名“弃”。弃在儿时就展现出对农耕的浓厚兴趣,长大后更是精于农业种植,被尧舜封为农官,使“天下得其利”。
后稷的农业贡献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更有考古发现为其提供了实证。2023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运城市稷山县东渠遗址的发掘成果,为“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传说提供了有力支持。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农业遗存,包括房址、陶窑、灰沟、灰坑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遗物。尤为重要的是,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仅H46一处样品就浮选出14050粒炭化粟粒,显示出东渠先民已掌握了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以种植粟为主,兼营畜牧业的混合农业生产体系。
后稷的农业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他创建了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有效应对了粮食短缺问题,为古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现代社会,后稷开创的农业传统激励着一代代农业科教工作者,他们扎根西部,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智慧农业领域,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这些现代科技的应用,正是对后稷农业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例如,智慧农业通过环境精准调控、自动巡检消杀、疾病智能诊断、精准配方饲喂、自动采集清污等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绿色化,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
作为后稷故里,稷山县积极传承和弘扬后稷农耕文化,建成了多个文化园区和展览馆,成为展示中国农耕文化起源的重要基地。稷山后稷农耕文化园以稷王庙、后稷农耕文化展览馆和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为载体,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起源。稷王庙是我国历代朝拜农耕始祖后稷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式庙宇,其木刻、石雕、玻璃堪称古建“三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后稷农耕文化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集中展示了农耕始祖后稷的身世和地位、后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伟大贡献等。
后稷作为“农业之神”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他对古代农业的贡献,更在于他开创的农业文明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新时代,后稷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国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