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东黄糍粑:入选省级非遗的传统年味
湖南桂东黄糍粑:入选省级非遗的传统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熟悉的童谣,总能勾起人们对过年的美好回忆。在湖南郴州的桂东县,每当腊月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为迎接新年准备一道传统美食——黄糍粑。
黄糍粑,又名“大禾糍”,是桂东县流传已久的传统名点,也是当地人家过年必备的佳肴。2021年,桂东黄糍粑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郴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七道工序,匠心独运
黄糍粑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从选材到成形,至少需要七道工序:熬碱、浸米、喂碱、蒸饭、打糍粑、蒸糍粑、擀糍粑。其中,碱水的制作最为独特,需要用当地一种叫“黄泥柴”的植物熬制而成。
熬制碱水的过程颇为讲究。先将新鲜的“黄泥柴”烧成灰,然后用热水反复淋浸,直到形成金黄色的溶液。这种天然碱水不仅赋予糍粑独特的金黄色泽,还带有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
接下来是配米和浸米。一般按籼米和糯米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再用铁桶加水反复搓洗,直到水清为止。然后将滤干水分的米用“碱水”浸泡一昼夜,染成金黄色。
蒸饭是关键步骤。将染色好的米倒入木桶里,盖上木桶盖,蒸至熟透。此时,石臼和木杵早已洗净消毒,等待着下一步的“打糍粑”。
打糍粑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体力活。需要几个人轮流用木杵将蒸熟的糯米饭捣成软糯的“粑粑”。这看似简单的敲打,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最后,将打好的糍粑回笼蒸一次,再擀成圆柱形,切成适当大小,用“碱水”浸泡保存。这样,一块块金黄软糯的黄糍粑就制作完成了。
多种吃法,各具风味
黄糍粑的吃法多样,堪称湖南“糯叽叽”界的天花板。切成条状,和着肉丝、野生菌类炒着吃,是一道招待贵客的硬菜;切块蒸熟后蘸白糖,比年糕更有嚼劲;切成丁加糯米酒和鸡蛋,变成甜酒糍粑汤;切成薄片串上竹签烤着吃,比羊肉串还美味;切成片晒干后油炸,又香又脆,连薯片都得甘拜下风。
一份糍粑,万种情思
黄糍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凝结着浓浓的乡愁和亲情。在桂东县,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黄糍粑,不仅为了品尝美味,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记忆。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的手工打糍粑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和情感却难以忘怀。黄糍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又逢腊月,收到外婆从桂东寄来的黄糍粑,那份熟悉的香味,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了儿时的故乡。这个春节,就算工作再忙,路途再遥远,我也要回小山村一趟,陪陪那个爱我疼我的外婆,重温那份最纯真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