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寿宫37号殿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隋仁寿宫37号殿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避暑离宫,其37号殿遗址在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宫殿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于开皇十五年(595年)竣工,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后改名为九成宫,唐高宗时一度改名万年宫,后又恢复原名,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唐开成元年(836年)毁于山洪。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时期营造的皇家避暑离宫,规模宏伟,景色壮丽,被称为“离宫之冠”。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都曾在此避暑议政。现存遗址分布面积约四十二万四千万平方米,现存宫城、城墙、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砌水井、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及“万年宫铭”碑等遗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建筑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6年,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号殿址,位于宫城的中部偏东。殿基基本保存完整,四面全用石材包砌,部分构件,上雕刻精美纹饰。殿基上现存四十六个(原有四十八个)青石柱础,柱础底1米见方,都是覆盆式,显露处打磨光滑。东西面阔9间,南北进深6间。宫殿南北当心间都有门,门宽3.48米,其余各间都是墙或槛墙半窗。大部分柱础都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之上,因此殿基的柱网分布十分清楚。台基四周以青石板包砌,台基东西长42.62米、南北宽31.72米,高出石板散水1.09米。台基四周的散水也以石板砌筑而成,石板宽0.7米,外镶宽0.2米的条石边,总宽度在0.9米。转角散水石和散水镶边石起棱以及对接工艺水准极高。此殿设置有左右阶(踏步),宽4.4米、南北长3.5米,每级踏面宽0.35米、促面高0.11米,复原共有十级。
37号大殿遗址,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