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碑,25年:怀仁如何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
一块碑,25年:怀仁如何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
在陕西西安碑林,有一块历经1300多年沧桑的石碑,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这块碑,就是著名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它不仅是一块碑,更是一段传奇,一个关于小人物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
怀仁其人
怀仁,一个在正史中找不到记载的名字,却因为这块碑而名垂青史。他是唐朝弘福寺的一名普通僧侣,但他的书法技艺却非同凡响。据记载,他是当时长安众多僧侣中写王羲之书体最好的一个。这份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最终让他承担起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5年的坚持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从西域取经归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了《圣教序》。由于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决定用王羲之的字来刻碑。这个重任,最终落在了怀仁的肩上。
怀仁的工作,就是从内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中,逐字挑选、拼接,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碑文。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首先,他需要从浩如烟海的王羲之书迹中,找到合适的字;其次,这些字还要符合碑文的内容和章法;最后,他还要确保每个字都保持王羲之的原貌,不走样、不失真。
这项工作,怀仁一做就是25年。从唐太宗到唐高宗,两朝更迭,人事已非,但怀仁的坚持从未动摇。他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克服时间的考验。在这25年里,他可能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也可能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最终,他用坚持和热爱,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文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法原貌,因此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怀仁历时二十四年,煞费苦心集摹而成此碑,其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臵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
碑文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可称王氏之书的精华。全篇汇集了王羲之楷书、行书及草书等多种风格,展现了其书法艺术的丰富变化和统一和谐之美。碑文中包含了楷、行、草、隶、篆等各种笔法的应用,笔画饱满有力,翻折转折之处尤其生动,体现出力量感与骨峻气清的神韵。
每个字的结构布局不拘一格,既有严谨的楷书架构,又有行草书的灵动多变,平正之中寓奇巧,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对于重复出现的字以及偏旁部首,怀仁巧妙地选取不同形态的王羲之原字拼合,使之在整体上达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从谋篇布局到字与字的承接映带,怀仁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开合揖让、轻重疏密、大小变化等都经过精心思考,有着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度。这些独特之处使得《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为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法帖,也让它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段传奇的终结
咸亨三年(672年),当怀仁终于完成这项工作时,碑上所提及的人,大多已经去世。唐太宗早已龙驭宾天,玄奘法师也已油枯灯灭,只有怀仁,用他的坚持和热爱,让这些文字得以流传后世。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高9.4尺,宽4.2尺,共30行,每行80余字不等。碑文包括唐太宗的序文、唐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共计2400余字。如今,这块碑静静地矗立在西安碑林,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这段传奇。
一种精神的传承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被誉为法帖的原因主要有:
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此碑广采王羲之书法的众长,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书法的精华。
摹刻精到:此碑摹刻颇为精到,字形、笔画都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为后世学习提供了绝佳 的范本。
艺术价值高:此碑充分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被历代书家评价颇高,称之为“百代模楷”。
历史意义深远:此碑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还记录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经历,以及唐太宗对佛教的推崇和支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因其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摹刻精到、艺术价值高以及历史意义深远而被誉为法帖。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怀仁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不仅让王羲之的书法在唐朝重现光彩,更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在书法史上,怀仁或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但他的故事,却足以激励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正如碑文所言:“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怀仁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