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让生命最后的旅程充满尊严
安宁疗护:让生命最后的旅程充满尊严
“妈妈,我觉得越来越好了,死不了。”这是38岁的张艳在安宁疗护病房里对母亲尹玉说的一句话。虽然明知病情无法逆转,但安宁疗护让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尊严。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像张艳一样,有机会通过安宁疗护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的医疗照护模式,正在为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希望。
技术加关怀:安宁疗护的新突破
安宁疗护的核心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这一领域,医疗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
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例,该院安宁疗护病房自2019年底运营以来,已接收300多名患者,其中90%以上是实体瘤晚期。病房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控制疼痛,包括:
-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 脊髓电刺激疗法
- 神经阻滞或神经毁损治疗
- 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
- 鞘内镇痛泵植入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疼痛控制的效果。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达482.47万人,居世界首位。每年新确诊癌症患者中,约25%伴有疼痛,晚期癌症病人疼痛发生率更是高达60%-80%。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除了医疗技术,人文关怀也是安宁疗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强调:“缓解症状是安宁疗护的基础,如果无法从技术层面缓解身体疼痛,那就不叫安宁疗护。”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理念体现在诸多细节中:
- 根据患者需求调整病房环境,如调整灯光亮度
- 提供个性化护理,如为患者垫高腿部缓解不适
- 组织各类活动,让患者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些看似微小的关怀,却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
创新服务模式:各地探索各具特色
随着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各地纷纷探索适合本地的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已有185个市(区)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形成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
上海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综合医院提供支持,机构和家庭共同支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家安宁疗护提供上门护理、心理支持等服务,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四川德阳则侧重于医院安宁疗护模式,通过在公立医院设立安宁床位试点,依托医院资源开展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医疗资源充足,能够更好地控制症状。
吉林模式则注重安宁疗护与医养服务体系的结合,为部分养老机构提供床位申请渠道。这种模式适合高龄老人,能够同时满足医疗和养老需求。
北京则依托互联网科技,通过远程问诊等方式提供安宁服务。这种模式灵活性高,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理念更新:从“好死不如赖活着”到“优逝”
安宁疗护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传统观念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是普遍的生命哲学。但在安宁疗护的理念中,死亡被视为生命的一部分,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非单纯延长生命。
“优逝”这一概念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它强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怀,能够以平静、自由、真实、有爱的方式告别世界。
然而,要实现这一理念并不容易。大连市安宁疗护中心主任黄福林指出,很多患者和家属对安宁疗护存在误解,认为选择安宁疗护就是放弃治疗。实际上,安宁疗护关注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缓解疼痛、通便、治疗睡眠障碍等方式,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得更有尊严。
面临的挑战:认知、法规与人才
尽管安宁疗护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公众认知度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对安宁疗护存在偏见,甚至将其等同于安乐死。这导致许多患者错失了获得更好照护的机会。
其次是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在安宁疗护领域缺乏专门立法,相关医疗决策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深圳等地已开始尝试“生前预嘱”立法,但整体而言,这一领域仍处于法规空白状态。
最后是专业人才短缺。安宁疗护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医疗、心理、社会服务等。但目前我国医院科室或专业序列中尚无安宁疗护从业医生,相关医护人员面临职称评定等职业发展难题。据统计,全国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超4000家,但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未来展望:让安宁疗护惠及更多人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
- 加强生命教育和公众宣传,提高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度
-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安宁疗护提供法律保障
-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体系
- 推动服务模式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安宁疗护的需求将日益增长。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亿。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正如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所说:“如果我们理智应对死亡,处理好身后事,亲人也许就不会过度悲伤,死亡甚至变得温情而动人。”安宁疗护,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