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基因疗法助力聋哑人言语康复
复旦基因疗法助力聋哑人言语康复
202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为数千万先天性耳聋患者带来了重获听觉的希望。
全球首创:基因治疗让聋儿重获听觉
“快看,他敲门有声音了!”颜女士(化名)眼含泪水激动地喊道。她的儿子牛牛(化名)今年2岁,患有先天性耳聋,对任何声音都没有反应,也无法讲话。在参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后,仅仅一个月,牛牛就奇迹般地开始对声音有了反应。
这项研究由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李华伟教授带领,舒易来教授主导完成。研究针对的是DFNB9型耳聋,这是一种由OTOF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据统计,全球约有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我国每年新增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相关。
创新突破:双载体AAV递送系统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递送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递送到病变部位,表达功能正常的蛋白,从而恢复或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然而,OTOF基因的大小超出了单个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装载容量,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载体递送系统。
舒易来教授解释说:“就像一辆车搬不动重物,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射入人体后,两个AAV载体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发挥作用。”研究团队在小鼠和猴模型中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基于这些研究基础,2022年6月,该项目获得医院伦理批准,10月正式开始招募患者。
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
临床试验共纳入6名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患儿,年龄在1岁至6岁之间。通过耳部微创手术,将基因治疗药物一次性注射到患者内耳。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5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其中,听力阈值平均降低到45分贝,相当于正常人在办公室交谈的音量。效果最好的一名患儿在半年时恢复到了38分贝,达到了正常人六七成的听力水平。
开启新时代:从“无药可医”到“有望根治”
目前,临床上对于遗传性耳聋尚无任何治疗药物,人工耳蜗植入是主要的干预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约五分之一的植入者对结果不满意。基因治疗的突破为彻底治愈遗传性耳聋提供了可能。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开发更多安全、有效的耳聋治疗药物,并推动其临床转化。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也强调了言语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为更多聋哑人士带来了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鼓励科技前沿探索和临床转化研究,努力攻坚克难,期待更多划时代的新突破,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基因治疗在听觉障碍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也为更多聋哑人士带来了希望。复旦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强调了言语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