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袋鼠:独特的跳跃者与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07: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袋鼠:独特的跳跃者与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以其独特的跳跃方式和育儿袋而闻名。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袋鼠不仅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在澳大利亚文化中扮演着象征性角色。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袋鼠的方方面面,从其命名由来到生活习性,再到其在自然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袋鼠是袋鼠目袋鼠科(Macropodidae)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于距今2500万年前,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截至2024年,袋鼠科共包括11属65种。袋鼠体型从中型到大型不等,体长范围为23.5至160厘米。成年红大袋鼠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有袋动物,身高可达1.8米。雌袋鼠拥有发达的育儿袋,开口朝前,内部有四个乳头,但通常只有两个乳头有功能。袋鼠的前肢较短,后肢强壮细长。大多数袋鼠的尾巴长而重,用于平衡而非抓握。袋鼠的皮毛厚实且柔软,具有天鹅绒般的触感,但不同种类的袋鼠皮毛颜色有所不同。例如,灰袋鼠的毛发主要呈灰色,而东部灰大袋鼠的颜色从浅灰色到深灰色不等,而西部大袋鼠则是棕色的。

命名由来

袋鼠出现在距今2500万年前,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名称“Macropod”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意为“大脚”,描述了其后肢特征。而“kangaroo”这一名称来自澳大利亚北部土著语的“gungurru”,最初指一种特定袋鼠,现在泛指所有袋鼠。


前进中的袋鼠

形态特征

体型

袋鼠的体型差异很大,从中型到大型不等,体长范围为23.5160cm。红大袋鼠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有袋动物,平均身高约1.5米。其中,雄性红大袋鼠的身高可达1.8米,体长130160cm,尾长100120cm,体重55至85公斤。雌性红大袋鼠相对较小,身高一般达不到1.8米,体长85105cm,尾长6585cm,体重1840kg。

育儿袋

雌袋鼠拥有发达的育儿袋,开口朝前,内部有四个乳头,但通常只有两个乳头有功能。育儿袋内是一个无菌或低菌环境,有效保护幼崽的健康。

头骨和牙齿

袋鼠的头骨细长,头部相对于身体较小。下颚具深的咬肌窝和咬肌管。第一对下门齿扩大(双前门齿型),上门齿形成连续的切割边缘,与口腔顶部的坚硬垫子相接触,类似于牛科和鹿科动物。幼年袋鼠有两对刀状上前臼齿,后被第三对刀状前臼齿替换。臼齿依次长出,随着磨损逐渐向前移动,臼齿为高冠齿,四结节,具有半月状或脊状或两者的结合。


袋鼠的头骨

四肢

袋鼠的后肢比前肢强壮。前肢具五趾,后肢缺少第1趾,第2、3趾较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后足细长且强壮,第四趾最长、最强,用于跳跃,第五趾也较大,第二和第三趾融合,末端各有一个独立的趾甲用于梳理毛发。大趾(拇趾)极度退化或缺失。前肢短小,后肢长且有力,主要用于跳跃,速度非常快。

尾部

大多数袋鼠的尾巴长而重,用于平衡而非抓握。甲尾袋鼠属(Onychogalea)的尾巴末端有一角质尖,用于跳跃时支撑。

被毛

袋鼠的皮毛厚实且柔软,具有天鹅绒般的触感,有效保护身体并具有隔热和保暖功能。灰袋鼠的毛发主要呈灰色,腹部颜色发白,尾巴尖呈黑色,口鼻及下巴周围有绒毛。东部灰大袋鼠的颜色从浅灰色到深灰色不等,而西部大袋鼠则是棕色的。雄性红大袋鼠的毛发呈棕红色,雌性红大袋鼠则偏蓝灰色,绒毛集中在鼻子部位。大袋鼠的毛发偏红,前腹部为白色,鼻子处没有绒毛。


红大袋鼠(Osphranter rufus)


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 fuliginosus)


大袋鼠(Osphranter robustus)


东部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

分布范围

袋鼠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其中,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是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的特有物种,分布范围最为广泛(从昆士兰州东北部到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红大袋鼠(Osphranter rufus)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少量分布在南部、东岸及北部的雨林中,也分布于南美洲的草原和丛林中。

栖息环境

袋鼠是恒温动物,在高温下主要通过喘气散热,在极端情况下通过出汗和涂抹唾液散热,这些特征使它们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具有优势,能够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袋鼠的典型栖息地包括干旱的草原、灌木丛和沙漠或热带雨林,炎热的时候,也会待在草窝中或浅洞里面休息。赤大袋鼠栖息环境炎热干燥,如稀树草原、灌木丛、草地、沙漠。而灰大袋鼠相对不喜炎热,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中部以外的草原的边缘地带,植被更为茂盛。树袋鼠栖息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

生活习性

运动方式

袋鼠主要通过双足跳跃移动,后腿作为支点,尾巴起到平衡作用,高速跳跃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公里以上。低速时,袋鼠会前肢和尾巴着地,后肢向前摆动。袋鼠不能向后行走,而树袋鼠和矮袋鼠则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不同的特征,树袋鼠擅长攀爬,矮袋鼠常以四足行走。袋鼠强壮的后腿和硕大的脚掌使得它们在跳跃时非常擅长,肌腱像弹簧一样,能连续跳跃数小时。赤大袋鼠性格安静,遇到危险时会用后足猛踢,以保护自己。因其后肢强而有力,可致命。


红大袋鼠跳跃

觅食行为

袋鼠大多数为夜行性,主要以草、树叶和果实为食。白天通常在树荫下休息,夜晚出来觅食。袋鼠具有类似反刍动物的消化方式,饮食中包括大量草类,但其食物通常与绵羊的重叠不大。一只成年袋鼠每天要吃约7千克的植物,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即使不喝水,也能存活很长时间。在需要时,袋鼠会在地上挖坑取水。


正在吃树叶的树袋鼠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袋鼠的繁殖方式非常特别,雌袋鼠在袋囊中有幼仔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阶段就会停止发育,直到袋囊中的幼仔死亡或离开,胚胎才继续发育。这种繁殖适应使袋鼠能在幼仔因意外或干旱丧失时快速替代。袋鼠一年四季都能繁殖,雌袋鼠交配后孤独地待在草丛中,直至分娩。雌袋鼠具有胚胎滞育现象,使其可同时哺育三个不同阶段的幼仔:一个在子宫中,一个在育儿袋中吸附在乳头上,另一个在袋外但仍会返回哺乳。

袋鼠孕期约1个月,每胎通常只产1仔,偶有2仔,雌性袋鼠性成熟较早,约1年便可繁殖,雄性袋鼠则需要1.5至2年才能性成熟。红大袋鼠妊娠期约33天。东部灰大袋鼠的妊娠期为 36.4 天,比西部大袋鼠的平均长度(34.9 天和 30.6 天)长。

生长发育

袋鼠幼仔出生时非常微小,仅约2.5厘米长,体重只有雌袋鼠的1/30000。幼仔无毛,全身通红,眼睛和耳朵都是闭着的,出生后立即爬入母亲的育儿袋内继续发育。幼仔在育儿袋中待约11个月,期间后肢和尾巴在出生后1个月开始发育,7个月后幼仔开始探出头适应外部环境并吸奶,直到断奶。幼仔离开育儿袋后仍需34年才能完全独立生活,袋鼠的寿命可达2022年。幼仔在出生后6至7个月开始短时间离开育儿袋学习生活,但要到约1年时才正式断奶,1.5至2岁性成熟。


雌袋鼠和正在吃奶的幼年袋鼠


雌树袋鼠和新生树袋鼠

下级分类

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截至2024年,袋鼠科一共有11属65种,具体情况如下: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份
代表物种
大袋鼠属
Macropus
Shaw, 1790
红大袋鼠(Macropus rufus)
树袋鼠属
Dendrolagus
Müller, 1840
灰树袋鼠(Dendrolagus inustus)
岩袋鼠属
Petrogale
Gray, 1837
帚尾岩袋鼠(Petrogale penicillata)
林袋鼠属
Dorcopsis
Schlegel and Müller, 1845
大林袋鼠(Dorcopsis hageni)
短尾矮袋鼠属
Setonix
Lesson, 1842
短尾矮袋鼠(Setonix brachyurus)
黑尾袋鼠属
Wallabia
Trouessart, 1905
沼泽袋鼠(Wallabia bicolor)
甲尾袋鼠属
Onychogalea
Gray, 1841
鬃毛钉尾袋鼠(Onychogalea frenata)
兔袋鼠属
Lagorchestes
Gould, 1841
眼镜兔袋鼠(Lagorchestes conspicillatus)
纹兔袋鼠属
Lagostrophus
Thomas, 1886
斑尾兔袋鼠(Lagostrophus fasciatus)
小林袋鼠属
Dorcopsulus
Matschie, 1916
麦克利袋鼠(Dorcopsulus macleayi)
丛林袋鼠属
Thylogale
Gray, 1837
红腹袋鼠 (Thylogale billardierii)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短尾矮袋鼠的种群数量有所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似乎保持稳定,但赤狐和还有野猫的捕食导致短尾矮袋鼠大陆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尽管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 fuliginosus)可能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但它仍然是受保护的物种,由州动物保护机构负责管理控制。1987年,西部灰大袋鼠的数量约为170万只。在其干扰农业或植被恢复的地区,管理计划会发放捕猎许可证。

濒危因素

短尾矮袋鼠的濒危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如不适当的火灾制度和木材采伐;二是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导致了干旱的天气。

保护级别

2012年,短尾矮袋鼠(Setonix brachyurus)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被评为易危物种。2016年,西部灰大袋鼠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被列为无危(LC)物种。

相关文化

袋鼠在澳大利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地位。澳大利亚国徽上描绘了一只袋鼠和一只鸸鹋,这两种动物因其无法轻易后退的特性,被用来象征国家不断前进的精神。国徽上的盾牌由它们支撑,盾牌上有圣乔治十字、五颗六角白星及六个小盾形饰板,象征着联邦的六个州。袋鼠还出现在1984年5月14日首次发行的一澳元硬币上,这枚硬币由Stuart Devlin设计,正面雕刻了五只袋鼠。


第一版英联邦国徽


1澳元硬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