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货币数据释放警信号:M1增速转负,经济活跃度下降
5月货币数据释放警信号:M1增速转负,经济活跃度下降
2024年5月,中国M1和M2增速剪刀差扩大至11.2个百分点,创下近三年新高。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哪些经济问题?对宏观经济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4年5月22日,上海一家银行挂出存款利率、理财利率吸引市民关注。视觉中国/图
2024年6月14日,央行发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引发关注: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M1、M2增速的“剪刀差”扩大至11.2个百分点,创下近三年新高。
M1增速转负反映经济疲软
M1由流通中的现金(M0)和企业活期存款组成,是反映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M2则在M1的基础上加上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等准货币,更能体现货币供应总量。
2024年5月,M1增速同比下降4.2%,这是继4月同比下降1.4%之后,M1增速连续第二个月为负。历史上,M1增速为负的情况较为罕见,仅在1989年和2022年出现过。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分析认为,M1增速持续为负,主要反映了地产销售偏弱,企业部门投资扩张意愿不足。此外,2024年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偏慢,也影响了企业部门的收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秘书长刘磊进一步指出,近期监管部门叫停银行“手工补息”等政策,导致银行派息减少,企业活期存款下降,也是M1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金融业“挤水分”效应显现
M1增速下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是金融业“挤水分”、财政发力较慢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这一政策的实施,减少了银行派息,降低了企业活期存款规模。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M2增速较快,意味着社会对M1、M0的需求降低,而对准货币的需求上升。刘磊解释说,受当前经济周期影响,消费短期流动性需求转弱,降低M1的需求,而M2准货币财富保值增值等投资需求上升。
贷款需求不足拖累M2增速
2024年以来,M1、M2增速持续回落,其中M2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刘磊解释说,企业贷款需求不足,存款增速也会降低。过去一段时间内,以政策刺激促进的贷款存在“资金空转”的情况,在金融业“挤水分”后,资金空转现象减少,体现为贷款增速降低,存款增速也不会太高。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同比减少2.5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26万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减少成为社融减少的主要拖累项。单从5月数据来看,人民币贷款新增0.95万亿元,同比少增0.41万亿元。
董希淼认为,除了信贷需求缺乏、虚增贷款现象减少外,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等情况也对5月贷款有下拉作用。若剔除这些因素,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会高于2023年同期水平。
国债发行提速影响M2增速
国债发行提速是M2增速回落的另一原因。2024年5月,财政性存款增加5759亿元,而4月财政性存款为1874亿元。刘磊解释说,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大部分配置到国债这类安全性资产上,一定程度上挤压贷款增速。通常,企业发债融资后,资金回到企业,仍计入M2。而国债的特殊性在于,购买国债后,资金转移到财政负债表,不计入M2,由此对M2增速造成挤压。
专家建议:降准降息提振经济
面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专家普遍建议,货币政策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激发有效融资需求,促进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回升。
董忠云表示,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扩张意愿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积极担负起信用扩张与支出的责任。目前政府债发行已经加速,将带动政府支出增速提升,为M1和M2增速提供支撑。
后续需重点关注的是,楼市利好政策能否改善楼市销售,以及政府融资扩张后的支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