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指尖上的绝活:温暖千年的羊毛毡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4: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指尖上的绝活:温暖千年的羊毛毡

大理市喜洲镇金圭寺村曾经以传承千年的羊毛毡而闻名,很多村民都曾经从事过羊毛毡的制作和加工。本期《大理视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喜洲镇金圭寺村,去探索大理白族羊毛毡的制作工艺,感受指尖上的艺术之美。

走进大理羊毛毡工坊何利元匠轩,云南省大理白族羊毛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利元和他的女儿何永秀正在院子里制作羊毛毡。


“我们接到一个订单,正在制作羊毛毡垫,像这样的羊毛毡制品我们这里还有很多,都陈列在我们的展示区。”何永秀介绍说,“羊毛毡制作在大理这边有千年的传承,我们民间的说法就是认为羊毛毡制作的始祖是苏武,在牧羊的过程中,苏武把羊毛剪下来铺在地上当床,时间一长,羊毛就毡化,自然成毡,后来慢慢地经过人们的改造,就变成了羊毛毡。之后羊毛毡就运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小马甲、包包、帽子、鞋子等等,不仅能防潮、御寒,还能挡风。现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在我们金圭寺村,都会举行隆重盛大的仪式来纪念苏武。”


关于羊毛毡在大理地区的使用,除了苏武牧羊的传说故事,还有真实的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羊毛毡被广泛的使用,在大理民间穿着当中、史书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蛮,丈夫一切披毡,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当中也有记载:白人......男子披毡,妇人......以半生细毡为上服。同时,它还记载:床无褥,松毛铺地,为一毡一席而已......可见在南诏至元代,羊毛毡就有广泛的使用。

为了更好地展示羊毛毡制品,何永秀拿出了家里珍藏的两幅羊毛画毡介绍说:“ 这是我们白族嫁娶必备的羊毛画毡,红色的非常地喜庆,平时铺在床上,非常地保暖防潮。它的图案是四凤戏宝,画上去的工艺是我们用麦面搅成浆,直接在羊毛毡上面作画,再通过煮染,把上面那一层麦面刮掉,自然就成了一幅画。”


今年69岁的何利元,从13岁就开始学习羊毛毡的制作技艺,几十年的经验沉淀,让他成为了云南省大理白族羊毛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女儿何永秀一起做好了羊毛毡垫后,老何又开始赶制手工羊毛毡帽子。

“做一顶帽子需要3两的羊毛,帽子才能够美观、匀称。”何利元边说边开始称羊毛。随后,何利元把祖传的2米多长的羊毛弓挂起,再把准备好的羊毛放在大弓下面,用2公斤左右的木锤做拨子,左手握弓背,右手操木锤,右臂上下来回拨动弓弦,就开始弹羊毛了。

经过何利元弹过以后的羊毛开始变得蓬松、柔软,这时就可以开始铺羊毛了。只见他把竹帘子铺在地上,然后用弓将弹好的羊毛一层一层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再切出帽子的形状,将沸水均匀地撒在羊毛上,就可以开始擀羊毛了。铺平整的羊毛连同竹帘子一起小心地卷起来,然后开始来回反复地滚动,经反复擀后,羊毛才能充分地黏合在一起,一顶帽子,大概要擀100多下,打开竹帘,羊毛毡帽子的雏形便呈现在了眼前。

随后,何利元把擀好的羊毛毡放在木板上,用水浇透,反复揉搓、清洗,洗净羊毛里残存的杂质,再放在太阳下晒干,经过这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后,一顶羊毛毡帽子就做成了。

在金圭寺村,曾经村子里60%以上的人家都会像何利元这样擀羊毛毡,而如今,只有几户人家仍在坚守着这门传统的手艺。

大理州白族羊毛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雄标的工作室是一个有着150年历史的四合院,他们一家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四合院里做羊毛毡,到杨雄标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

走进古朴的四合院内,到处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几块已经制作好的羊毛毡,晾晒在院子中央,杨雄标正忙着给这些垫子翻面。“我擀羊毛毡已经擀了四十多年了,我们从小走遍了云南的高山,去养羊的地方给牧民们擀羊毛毡,一直擀了三十多年以后回来,回来的十多年当中,最初我们做的羊毛毡产品只是一些披毡,传统的简单的,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在这十年中,我们的进步很大,不仅开发出了很多新产品,还可以让游客来现场体验制作过程,每年我们都要接待三四百人。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喜欢来到我们这里体验羊毛毡的技艺,他们也会把新的审美和理念带来,我也会结合着这些理念,进行创新,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祖传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杨雄标说。

虽然还是老手艺,但这些手工艺品却有了新样式。花瓶、帽子、衣服、包包、鞋子、杯垫、茶盘、瑜伽垫等各式各样的创新产品,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最近,杨雄标正在忙着赶制小包和坐垫,为即将到来的暑假研学游做好准备。而经过杨雄标儿媳改良后的羊毛毡制品,在集市和朋友圈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了让传统的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手工艺人们总有新鲜、接地气的创意,让老手艺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在艺术审美和经济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老手艺随着时间的飞逝涅槃重生、乘风再起。

“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生长在人们的生活里,而不是把它们封存在博物馆里和人们的记忆中”,正如采访中杨雄标所说的。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羊毛毡制作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的轨道上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