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02亿元!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全面启动
总投资102亿元!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全面启动
近日,山东省重大项目之一的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随着第一榀钢平台驶离码头前往即墨区鳌山湾执行海上安装任务,标志着这一中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正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作为目前中国开放海域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项目,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总投资高达102亿元人民币,规划装机容量为115万千瓦。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计划建设装机容量60万千瓦,布局63个海上光伏子阵,铺设长达50.55千米的电缆,并设立164座基塔。二期计划建设装机容量55万千瓦。项目预计于2025年3月30日实现首批并网发电,8月30日完成全容量并网发电。
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能源意义,还将在渔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将渔业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准养殖,项目将高效利用海域空间,实现一地两用、一举多得的效果。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9.2亿度,年均产值约7.2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70万吨。
这一项目的推进,体现了青岛市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雄心。根据《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青岛市计划到2025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打造百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
海上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同比增长49.8%。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愈发突出,这也成为光伏走向海上应用的主要驱动力。
海上光伏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空间利用方式更灵活,可充分利用海域资源,避免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抢占。同时,沿海地区城市和工业区密集,海上光伏更接近这些负载中心,可减少输电损耗。
尽管海上光伏项目的热度不断攀升,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