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有多难?揭秘科举考试流程与题量
古代高考有多难?揭秘科举考试流程与题量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自隋朝创立至清朝废除,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科目、题目类型以及考试环境,通过与现代高考的对比,展现古代学子们考取状元的艰辛历程。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清朝的科举程序是:不论身份和年龄,一律都得经过童试(含县级的童试、州府的府试、省级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程序。参加乡试之前必须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去省里参加乡试。乡试中合格者为举人。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
自隋朝创立科举,直至清朝科举废除,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考定终身”说的就是它了。
若是生活在隋朝以前,完全没有科举考试一说,想做官就得靠官员举荐,寒门学子想出人头地基本没戏。
古代“高考”有哪些科目
科举考试,其实也可以称为是古代的“高考”,那么古代“高考”都考些什么呢?
放榜图
古代学子们也确实不容易,自开始科举以来,各朝各代考试科目情况不一。
隋文帝时期仅考策问,隋炀帝时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多达50多种,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想想看,和现代的文理科各6门比起来,到底哪个更不容易?
古代“高考”有哪些题目
回古代考状元,你知道怎么答题吗?
提到古代科举,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八股文。除了八股文之外,古代“高考”还要考诗(试帖诗)、论(经纶)、赋(律赋)三科。
状元试卷
试帖诗:多为六韵或八韵排律,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平仄格律,难倒了无数学艺不精的才子们。
凡是经过考生所在县的县试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种社会荣誉,往往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资助。童生都具备了进入府试的资格;经过了府试的童生就取得参加省级院试的资格,省级院试过关,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国家要给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税赋,还要给予资助。
回古代考状元,你知道要看哪些书?掌握哪些知识储备吗?
四书五经是必读读物,全部都要熟读背熟,提到某一句,要知道出自哪本书?谁说的?是何意?在哪页?
除此之外,还要熟读大量注释,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对科举考试撰写八股文非常有用。另外,大量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等也要深入了解。
总之,把这些书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群体,古代才子们不仅要看过,还要会背、会写、熟练运用,融会贯通。
古代“高考”的巨大题量
你以为做四张卷子就是题量巨大了吗?你知道回古代考状元要完成多少题吗?
科举制最鼎盛时期的明朝,科举分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部分。咱们以明朝乡试为例,看看古代“高考”的巨大题量。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也就是7篇论文。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也就是1篇政论、5篇判词、3篇公文。
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也就是5篇时政评论。
好吧,在“小黑屋”里不仅忍冻挨饿,还没法躺下休息,还得在三天内分别完成这么大题量,没有个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根本完不成的。
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
明时有诗“三场辛苦磨成鬼”,就超级形象地刻画了一场乡试考下来的艰辛和困难。
古代“高考”的恶劣环境
和现代体育考试异曲同工,古代考状元,要是没有个强健的身体,很可能你根本考不下来。
现代“高考”在每年6月份,不冷不热天气刚刚好,而古代“高考”则分为春考和夏考,如明清时期,乡试在阴历八月份,温度还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气温很低,天气非常寒冷。
为防止夹带作弊,古代考生们只允许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进考场之前脱衣验身,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自备笔墨蜡烛和干粮,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
古人考试环境模拟
一人一间小屋子考试,地方狭小,躺下都困难,连上厕所也不能出去,一呆就是一天一夜,想想寒夜漫漫怎么度过吧。
古代“高考”理科学子都考啥
古代“高考”和现代一样,也有文理科之分,在古代,理科学子“高考”被称为“武举”。
他们还要参加殿试才能够最后得到这个功名,所谓的殿试,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进行一次御前考试。殿试在宋朝之前属于科考程序之一,殿试要产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总称"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