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助诊大动脉炎,破解术后发热谜题
PET/CT助诊大动脉炎,破解术后发热谜题
一位60岁男性患者在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反复发热,经过多种抗感染治疗无效,最终通过PET/CT检查发现是大动脉炎引起的。这一病例提醒我们,术后发热可能不仅仅是感染问题,还可能是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这些罕见病因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60岁,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入院后立即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转入ICU监护。
术后第2天,患者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给予物理降温及对症处理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数小时后再次升高。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CRP 45mg/L,提示存在感染可能。
诊断思路
针对患者术后持续发热的情况,医疗团队首先考虑感染性原因,包括:
- 手术部位感染
- 呼吸道感染
- 泌尿系统感染
- 血流感染
然而,经过多次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检查,均未发现致病菌。抗生素升级治疗后,发热症状仍未改善。
随后,医生考虑非感染性发热的可能,包括:
- 药物热
- 血栓形成
- 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过停药观察排除药物热,D-二聚体正常排除血栓形成。最终,医生决定通过PET/CT检查进一步明确发热原因。
PET/CT检查结果
PET/CT检查显示: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代谢活性增高,符合大动脉炎表现。同时,未发现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或肿瘤。
大动脉炎简介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导致血管壁炎症和狭窄。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下降
- 血管相关症状:高血压、动脉杂音、肢体间歇性跛行
- 器官缺血症状:视物模糊、头晕、胸痛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 年龄<50岁发病
- 症状持续>3个月
- 血沉或CRP升高
-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受累
- PET/CT或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壁增厚
治疗方案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治疗团队制定了以下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控制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已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目前无需再次手术。但需密切监测血管状况,预防再狭窄或新发夹层。
定期随访:监测体温、血常规、CRP等指标,定期复查PET/CT或血管造影,评估病情变化。
临床意义
本病例提示我们,术后发热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在排除常见感染性原因后,应考虑非感染性因素,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PET/CT在诊断大动脉炎等血管炎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该病例也提醒我们,对于复杂手术后的患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识别并处理并发症。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