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里的“亲亲”:如何维护现代亲情?
《礼记》里的“亲亲”:如何维护现代亲情?
《礼记》中的“亲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强调亲近所应当亲近之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家庭伦理体系。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亲亲”思想的内涵与历史渊源
《礼记》中的“亲亲”思想,强调血缘亲情的重要性。它与“尊尊”思想相并列,成为后世礼制的两大基本原则。正如《礼记·曲礼》所说:“礼从宜,使从俗。”礼虽然有不变之道,但又强调与时俱进。孔子身处周秦巨变之际,对周礼进行了改革,强调了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亲亲”之情,从而“亲亲”与“尊尊”相并列,成了后世礼制的两大基本原则。
“亲亲”思想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一种社会伦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基础。正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所说,“礼尚往来”作为“亲亲”思想的延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当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秉持的原则。
朱熹《家礼》的影响
宋代学者朱熹的《家礼》是“亲亲”思想的重要实践。他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家庭礼仪进行了改革,使其更符合普通百姓的需求。朱熹《家礼》的影响深远,不仅被国家典制广泛采用,而且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陈延斌所说,朱熹《家礼》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四书五经,因为它面向整个社会大众,为社会上大多数平民百姓提供了礼仪指导。
如何运用“亲亲”思想维护亲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运用《礼记》中的“亲亲”思想来维护和加强我们的亲情关系呢?
首先,要重视家庭礼仪。家庭礼仪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情感的表达。通过日常的问候、节日的庆祝、家人的生日等,都可以体现“亲亲”之情。正如《礼记·曲礼》所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其次,要注重家庭沟通。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创造机会,比如定期的家庭会议、共同的家务活动、亲子阅读等,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再次,要培养家庭责任感。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与发展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包括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等。正如《礼记·大学》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最后,要传承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亲亲”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家风的传承,可以将“亲亲”之情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家庭传统。
“亲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强调血缘亲情的重要性,倡导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家庭生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如《礼记·礼运》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