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青光眼早期症状全解析
4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青光眼早期症状全解析
青光眼是什么?严重可致失明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种因眼压过高,导致视网膜神经无法承受压力,从而引起视力受损的眼部疾病。这种类型的视力伤害无法恢复,如果不加以控制,青光眼将导致视野逐渐缺损、萎缩,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什么原因导致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过高造成的眼部疾病。正常情况下,眼球会分泌一种称为“房水”的清澈液体,以维持眼球形状。这些房水会通过眼球的“隅角”排出,形成正常的流动循环。一旦隅角因某些原因(可能天生狭窄,或后天因素导致堵塞),房水无法排出导致回流,从而促使眼压升高,这便是造成青光眼的根源。
青光眼有哪些类型?
目前根据青光眼的发生原因,将其分为四大类型:
先天性青光眼:主要是因眼球先天性的缺陷,无法顺利将房水排出造成眼压升高,进而引发青光眼的症状。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出生后眼球会较大,俗称“牛眼”,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急性隅角闭锁性青光眼:是因为眼睛排水口突然被虹膜(虹彩)盖住,房水因此无法排出,让眼压快速上升所导致。发作过程快速且突然,患者常伴随急性的眼球剧痛、头痛、恶心等症状。
慢性隅角开放性青光眼:成人罹患的青光眼中大部分都属于此类。它是由于眼球排水功能被杂质缓慢阻塞,导致眼压逐渐升高。因为阻塞过程缓慢,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前兆,等到察觉异样时,视神经多半已经遭受严重损害。
继发性青光眼:如果是因为眼睛受到外伤、肿瘤、发炎、出血,或是因为使用药物(如类固醇)等外在原因,使得眼睛排水功能受到阻塞,所引发的青光眼即称为“继发性青光眼”。
青光眼有哪些症状?不可忽视的7个前兆
青光眼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导致许多人忽略其危险性。如果发现眼睛开始出现以下状况,可能就是青光眼的前兆,建议尽快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 看东西时需要更多光线
- 在光源周围会看到一圈光圈
- 看不清眼睛两侧的物品,视野变窄
- 阅读时觉得视力模糊,常会遗漏字句
- 眼睛看起来混浊,或是有红眼的症状
- 分辨颜色能力降低
- 突然的眼睛疼痛,并伴随呕吐、头痛、恶心等症状,可能是眼压过高导致
有些青光眼的症状前兆与眼睛疲劳时发生的状况相当类似,会让一般大众误判只是用眼过度,休息一下就好,但无形中却提升了罹患青光眼的风险。因此,只要有前兆出现,应立即寻求专业眼科医师协助。
罹患青光眼的高危险群
青光眼通常好发于年长者,但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形态与用眼习惯的改变,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屏幕,促使近视人口急速增长,间接导致青光眼患病率提升。以下人群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留意:
- 40岁以上民众
- 有青光眼或视神经相关疾病家族病史
- 眼压偏高(大于21毫米汞柱)
- 高度近视或远视,眼球变形较大
- 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长时间使用类固醇药物
青光眼如何诊断与治疗?
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评估是否患有青光眼,并诊断其严重程度:
- 眼压测定
- 检查眼底视神经结构
- 观察隅角状况
- 检查患者的视野变化
- 光学同调电脑断层扫描
现行治疗青光眼的选项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与眼药水)、雷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需与医生咨询后,由医生评估决定。由于视神经受损难以治愈,一旦发现青光眼症状,应及时治疗,控制病情,避免恶化导致失明。
预防青光眼的5种方法
虽然目前医疗技术还无法根治青光眼,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其发生,降低患病几率:
- 定期眼科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高危人群则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适时休息,注意环境光线,避免忽明忽暗的场所。
- 维持健康生活习惯:不熬夜、不酗酒、不吸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 饮食控制与均衡:少吃高油脂、高糖、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抗氧化食物,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 慎用类固醇药物:包括口服和外用药。
虽然青光眼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如同其他慢性病一样,只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及时反映不适症状,不私自停药,及早治疗并控制得当,基本上都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