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中国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周培源:中国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1945年,一篇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作者是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周培源。这篇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推为以雷诺应力方程为出发点的工程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
奠定湍流模式理论基础
周培源在湍流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培源受校长梅贻琦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周培源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力学与理论物理中两个十分困难的领域: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
1943年,周培源在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时,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不做美国公民;二是只担任临时性职务;三是可以随时离去。1945年,周培源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推为以雷诺应力方程为出发点的工程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
国际影响力的形成
周培源的工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国际流体力学界树立了重要地位。他提出的湍流模式理论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分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理论在工程应用中展现出巨大价值,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气象预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人才培养与教育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周培源为中国的物理学和力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2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这个专业的教学以厚基础著称,六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力学人才,这些人大多成为我国科研、教学和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其中仅院士就有十三名,“两弹一星”元勋大多是他的学生,有的还是他学生的学生。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锲而不舍或许可以说是人生能够办成几件实事的要诀之一。我记得,在20至30年代时,我选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主攻方向,近70年来,我的科学指向始终沿着这个方向,从未动摇和转移。就要像锥子一样,数十年紧紧地锥住它,就是钢板也会锥出个孔来。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总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
科学精神与社会贡献
周培源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影响着后人。上世纪80年代末,周培源在阅读了全国政协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和其他许多有关材料后,认为三峡工程不仅仅牵涉到工程技术问题,还牵涉到经济、生态、社会、淹没区的矿藏甚至军事、人防等许多问题,而且建设周期需要20年,耗资将以千亿计。要建设这项工程,必将延缓许多其他急需上马的建设专案,且此工程尚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研究论证。因此周培源建议要在综合国力明显允许的条件下,在十分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方可考虑三峡工程的施工问题。于是,1988年9月,已经86岁高龄的周培源接受了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政协委员奔赴湖北和四川有关地区视察,为国家科学决策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以勤补拙,简言之就是要多干、要勤奋,不偷懒。我86岁时,工作又忙,但为了国家科学决策需要,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全国政协委员前往湖北省和四川省有关地区实地考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有关问题。我当时没有选取偷懒图逸之举。我今已年近90,社会工作很多,但我还想多做一点事,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亲自培养博士研究生等工作。人的智力和体力都是有差别的,但只要肯下工夫、多下工夫、下苦工夫,时刻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顽强进取,就算是一个‘拙’者,也定会做出几件像样的成果,节节上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江苏宜兴一名在课余时喜欢放牛的孩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博士;从西南联大骑马赴校上课的“周大将军”到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从普林斯顿高级研讨班上的中国青年到91岁还与学生合作发表论文的耄耋老人,周培源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心力,他的业绩和品德,必将激励和鼓舞更多怀揣科学报国梦的后来者。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91岁。“由衷钦敬他那一贯的为探求真理献身、不计荣辱、不畏物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对周培源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