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修复2万亩海草床,威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
16年修复2万亩海草床,威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有一片被称作“天鹅湖”的水域,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大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在这里栖息越冬。这片湖泊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从“海底草原”到天鹅乐园
天鹅湖的生态修复工作始于2008年,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带领的团队主导。他们选择从修复海草床这一关键生态系统入手,因为海草床不仅是大天鹅的重要食物来源,还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经过16年的努力,团队在天鹅湖成功种植了2万多亩“海底草原”。这一成果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创新。他们克服了海底作业的重重困难,开发出多种播种和移植技术,最终建立了完整的温带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2022年,团队牵头编制的《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成为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行业标准。
随着海草床的恢复,天鹅湖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如今,这里已成为上万只大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天鹅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生态效益,也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生态旅游:从理念到实践
距离天鹅湖不远的俚岛镇烟墩角村,是荣成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成功案例。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天鹅村”。每年冬季,成群的大天鹅在这里栖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2024年11月,烟墩角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这一荣誉不仅是对烟墩角村自然美景的认可,更是对其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的肯定。
烟墩角村的成功,在于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有机结合。村民们自觉保护天鹅,不惊扰、不投喂,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他们大力发展民宿、渔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地道的渔村生活。
这种可持续旅游模式,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未来展望:精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鹅湖和烟墩角村的成功,是威海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海市以“精致城市”建设为目标,实施了133项城建重点工程,涵盖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这些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功能,也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政策层面,威海市坚持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2024年10月,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成功举办,发布了《威海手册: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重要成果,向全球分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海方案”。
展望未来,威海市将继续推进精致城市建设,打造更多像天鹅湖和烟墩角村这样的生态旅游典范。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