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团队揭示气管插管致狭窄新机制,发现潜在治疗靶点
海军军医大学团队揭示气管插管致狭窄新机制,发现潜在治疗靶点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白冲教授、石荟教授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组胚教研室韩超峰教授团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气管插管导致气管狭窄的新机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的cGAS-STING信号通路能通过诱导急性炎症来促进气管纤维化,进而引发气管狭窄。这一发现不仅为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靶点,也再次提醒我们关注气管插管这一常见医疗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气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喘鸣等。严重时,气管狭窄可导致肺不张、肺破坏等不可逆的结构性肺损害,甚至引发呼吸衰竭、窒息,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气管狭窄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咳嗽或感冒,延误治疗时机。因此,提高对气管狭窄的认识,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气管狭窄?
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使用合适尺寸的气管插管可以减少对气管黏膜的损伤。对于长期需要插管的患者,应选择对气道刺激小、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
定期监测套囊压力:气管插管的套囊压力过高会压迫气管壁,导致黏膜缺血坏死。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套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之间。
尽可能缩短插管时间:长期插管会增加气管狭窄的风险。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
加强患者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湿润,定期进行气道护理,有助于减少气道损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气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目前,气管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但这些方法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的问题。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为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通过抑制或敲除STING基因,成功缓解了良性气道狭窄模型小鼠的气管纤维化,这为开发新的非手术、非介入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气管插管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气管狭窄作为气管插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医护人员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插管材料,定期监测套囊压力,尽可能缩短插管时间。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气管狭窄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