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分享:如何避免事故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分享:如何避免事故
煤矿安全管理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新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法规、风险管控实践、事故案例分析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分享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政策法规解读
2024年出台的《煤矿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法规依据。《条例》在总结长期以来煤矿安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监察部门的职责,构建了严密的监管监察体制,并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
《条例》强调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煤矿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真正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同时,《条例》还完善了多元共治的煤矿安全生产治理格局,明确了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职责分工,强化了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
风险管控实践
风险分级管控是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环节。根据《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指南》,煤矿企业应从工程技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
例如,某煤矿在进行月度风险辨识时,发现掘进工作面存在风量不足导致瓦斯积聚的风险。针对这一风险,该矿制定了以下管控措施:
- 瓦检员每班按要求检查瓦斯,认真记录及上报瓦斯情况;
- 通风人员检查掘进工作面风筒是否存在漏风,风量是否充足;
- 机电管理人员检查工作面机电设备是否存在失爆现象。
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该矿还加强了职工培训和考核,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事故案例分析
2023年9月24日,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6人遇难、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233.82万元。这起事故暴露出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 安全发展理念不牢,重生产轻安全;
- 安全管理混乱,未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
- 安全监控系统失效,传感器数量不足且遭到人为破坏;
-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差;
- 应急处置不力,未及时撤出事故区域人员。
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煤矿安全的警钟,提醒我们安全管理永远在路上,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新建煤矿原则上按照智能化标准设计建设,生产煤矿有序推进智能化改造,重点发展采掘系统智能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例如,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井下环境和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的需要;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安全事故。
实战经验分享
应急演练是检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024年11月30日,花园煤矿组织了一次火灾撤人演练。演练模拟4336工作面二部皮带机头储带仓处因杂物清理不及时引发火灾,调度员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井下所有区域内作业人员按照避火路线紧急有序撤离。整个演练历时84分钟,93名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实现了井下除留守人员外全部安全升井。
这次演练全面检验了矿井火灾撤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演练结束后,花园煤矿立即召开总结会议,对演练过程进行了全面复盘和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风险分级管控、推进智能化建设、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等措施,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