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血泪筑就美国太平洋铁路:1.2万人7年建成“工业奇迹”
华工血泪筑就美国太平洋铁路:1.2万人7年建成“工业奇迹”
1863年1月8日,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萨克拉门托破土动工。这条旨在加快美国西部开发的铁路分为东、西两段,分别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修建。然而,西部地区的恶劣环境和艰巨工程让白人劳工望而却步。在万般无奈下,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尝试雇佣华工。
华工的贡献
1865年,大批华工加入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大军中来,担任最基础、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修建最为艰险的路段。在恶劣的条件下,美国的铁路华工用着极其简单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中打隧道、架桥梁、运沙石、搞爆破,建设过程极其艰难。其中,内华达山地势险峻,天气恶劣,是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最大难关,许多华工为此付出生命。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暨建筑系教授谭金花表示,华工参与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修建布鲁默深槽。当铁路修到色拉高山区时,危崖交错,铁路必须从1400米高的危崖上横切过去。华工们用了土办法,坐在箩筐里,从崖顶吊下去打炮眼、点火线,再由同伴拉回崖顶。这段工程,让美国工程师看到了华工的智慧和胆量。
二是修建唐纳峰绝顶隧道。内华达山的唐纳峰隧道工程,要穿越最坚硬的花岗岩石地段,长达1600米。为了赶工,华工在寒冷的山顶进行24小时轮班作业。他们从山顶的花岗岩中打一道竖井进入山体中间,然后用绳子把人放进去,向东西方向进行爆破,开挖相反方向的两条隧道,不少人在爆破中丧生。
“然而,正是这些华工的大无畏精神,奇迹般地开凿出了一条花岗岩隧道,大大缩短了路程,提高了工程效率。在那个由他们开凿隧道的地方,目前依然屹立着被称为‘中国墙(China Wall)’的山体墙建筑物。”谭金花说。
三是在高山顶上,冬天寒冷无比,来自广东的华工习惯用姜汤御寒;夏天毒热的阳光照射在石头上,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华工沿用广东人喝凉茶的风俗习惯解决中暑问题。
1869年5月10日,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通车,原来从美国东部到西部需要6个月的路途缩短到只需1周,这条铁路也被誉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
“美国太平洋铁路原计划用14年建成,在大量雇用勤奋而又廉价的华工后,实际上只用了7年,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张国雄介绍。
遭遇的歧视与不公
然而,在这段辉煌成就的背后,华工们却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他们被蔑称为“秦腔穷”,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生命危险。据统计,约有1.2万名华工参与了铁路建设,占所有铁路工人的85%,其中70%来自江门五邑地区。工程后期,华工的比例甚至高达95%。
“卖猪仔”是当时华工赴美的主要方式。每个劳工出发前都要跟来招工的经纪和任何运输公司和雇主签卖身契,一去生死不可追究,可见前途之莫测艰险,尽管如此,每家只要有超过一个男丁的四邑人,都踊跃前往。我父亲的祖母,开平司徒姓氏,就有两个兄弟卖了猪仔去金山,而我自己的曾祖父,因为是四代单传的唯一男丁,不可以冒远赴重洋之险,但也卖身香港,到洋人开建的船坞去当劳工。
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更是让美国华人的生活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至暗时刻。华人要接家乡的妻子儿女出来团聚变得困难重重,回乡探亲而常冒无法再回到美国的风险。《故园飘梦》这部电影就是使用了这个历史的“梗“,讲述一家四代的悲情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侨乡人来说,真的是家家有本同样的经。我曾祖母的两个兄弟,一去不回,连回乡娶妻生子的机会都没有,客死他乡。我的大学老师黄卓才,从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一辈子靠家书与父亲联系,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见过一面。他属于为逃避排华法案离开美国南下加勒比南美洲的又一代华人故事,他们在新的国度重新开始打拼,以为可以因此自由回乡,没有想到又碰上时代的政治变换,个人命运依然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他写的《古巴家书》催人泪下,《故园飘梦》简直是把他的半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历史意义与纪念
近年来,华工的贡献逐渐得到认可和纪念。2014年,犹他州州长宣布将5月10日定为“跨州铁路华工纪念日”。2017年和2019年的金钉节庆典活动吸引了数百万名华人参与。2024年5月11日,在犹他州盐湖城举办了“我的金钉节故事”分享会,邀请各界友好人士及华工后裔回顾这段历史。当天下午,铁路华工后裔协会还在犹他州州府广场揭幕了首个华裔铁路工人纪念碑。
结语
“秦腔穷”不仅是对个人的冒犯,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正确处理这类事件,既需要捍卫自身权益,也需促进跨文化交流,以消除误会、增进友好关系。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铭记华工的贡献,反对种族歧视,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