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防治成效显著
2024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防治成效显著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2024年艾滋病死亡率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216人,显示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显著成效。尽管如此,艾滋病仍是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的首要原因,防控工作仍需持续加强。此次公布的统计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将继续推动抗病毒治疗和药物可及性,以进一步降低艾滋病死亡率。
艾滋病死亡率持续下降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0968人,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16人,同比下降10%。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自2010年以来,我国艾滋病死亡率已从2.03/10万降至2024年的1.41/10万,降幅达30.5%。
区域差异依然显著
尽管全国整体形势向好,但不同地区的艾滋病死亡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艾滋病死亡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上半年,西部地区艾滋病死亡率为1.87/10万,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1.23/10万和1.35/10万。这表明,加强西部地区的医疗能力建设和防控工作仍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治疗覆盖率持续提升
专家分析指出,艾滋病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普及和治疗覆盖率的提高。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正在接受ART的艾滋病感染者约为105万人,治疗覆盖率达到91.3%,较2023年底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同时,治疗成功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上半年治疗成功率达到96.5%。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新发感染人数的下降速度相对缓慢,2024年上半年新发感染人数仅同比下降3.2%。其次,随着感染者生存期的延长,非艾滋病相关死因(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比例有所上升,这需要在防控策略中予以重视。
为应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
- 进一步扩大ART的可及性,特别是针对西部地区和重点人群;
- 加强综合医疗服务,关注感染者整体健康状况;
- 持续推进预防工作,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
总体来看,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死亡率持续下降。但要实现“零艾滋”的目标,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