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每天几粒花生,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
研究证实:每天几粒花生,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
最近,关于生吃花生能否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每天吃几粒生花生,不仅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能帮助调节血脂。然而,专家提醒,尽管花生对心血管有诸多益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量食用,特别是肝胆疾病、高尿酸/痛风和慢性肾病患者。此外,生吃花生时也要注意适量,避免摄入过多脂肪。总之,合理食用花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护心方法。
花生护心的科学依据
花生被誉为“长生果”,不仅因为其美味,更因为它对心血管健康的显著益处。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这些“好”脂肪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一项发表在《卒中》(Stroke)杂志上的国际研究,追踪了7万多人长达15年的健康数据,结果显示:与花生摄入量最低的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群脑卒中总发病率降低了16%,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更是减少了20%,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降低了13%。更令人惊喜的是,每天只需食用4-5颗花生,就能显现其护心效果。
专家解读:如何正确食用花生
尽管花生对心血管健康有诸多益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食用。营养学专家指出,花生是高能量食物,每天的推荐摄入量为10克左右,大约是一小把或10颗花生。过量食用不仅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隐患。
此外,花生的食用方式也很重要。生花生虽然营养全面,但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且脂肪处于未乳化状态,不易被人体利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推荐食用煮熟或烤熟的花生。熟制后的花生蛋白质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能保留大部分营养成分。
特殊人群食用需谨慎
虽然花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健康食品,但对某些特殊人群却可能带来风险:
高尿酸和痛风患者:花生嘌呤含量较高,每百克可达96.3毫克,过量食用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慢性肾病患者:花生是高蛋白食物,大量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肝胆疾病患者:花生中的脂类物质需要胆汁消化,可能影响肝胆的脂肪代谢,导致消化不良。
过敏体质者:花生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严格避免食用。
科学食用建议
适量原则: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克左右,相当于一小把或10颗花生。
选择健康烹饪方式:推荐水煮或烤制,避免油炸和高盐调味。
注意新鲜度:选购时应注意果壳完整、无异味,避免食用发霉花生,以防黄曲霉素中毒。
特殊人群需谨慎:高尿酸、肾病、肝胆疾病患者应遵医嘱食用,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
总之,花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对心血管健康有显著益处。但食用时需注意适量,并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对于特殊人群来说,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只有科学食用,才能真正发挥花生的健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