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对格:让诗词对仗更灵活精妙的创作技巧
自对格:让诗词对仗更灵活精妙的创作技巧
诗词中的对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其中自对格是鉴赏和创作国诗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自对格使得诗人在作诗时的思路和意象空间得到大大拓展,同时又不失对仗的工整之美。本文将通过大量实例,详细解析自对格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国诗对仗的类型很多,其中有一种非常重要方法,是鉴赏和创作国诗必须掌握的,那就是自对。自对是指在一个诗句内部以字与字、词与词形成对偶的方法;与自对格并列的另外一种对仗类型就是句对格,而句对格是一般形式的对仗,即两个诗句之间相同位置用同类词语形成对偶。国诗的对仗因为唐宋两朝诗人开始自觉经常运用自对格,而使对仗变得更加灵活和精妙,同时作诗思路和意象空间得到大大拓展。自对格使得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相应位置不一定要同类词相对,比如出句可以动词与动词形成自对,而对句相应位置则以名词与名词形成自对。在意象选择上,这样的自对法甚至比宽对还更加灵活。
关于自对格,前人已经有不少学者论述过,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对于自对格的起源在这里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有人反对钱钟书先生提出来“创于少陵”的观点),因为更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在鉴赏和创作中。尽管自对格不是创始于杜甫,但杜甫肯定是自对格运用最多和最灵活的诗人,即使后来的另一个高手李商隐,也不如杜甫。我们举例来说明。
初级形式:共同字眼自对
这是自对格最简单的形式。比如杜甫《江村》中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帝》中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等等。每一句内部都是以某个共同字眼构成句内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当然,其他诗人也有这种例子,比如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中二联也是这种情况:“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联中出句内部自对与对句内部的自对,位置必须是相同的,否则不能构成自对格,这是所有自对格对仗形式都要符合的特点。比如说《江村》,“自去”要与“相亲”在句子的相同位置,“自来”与“相近”在相同位置;其他几首都是这样的。
无相同字眼的句内自对
这是最常见的句内自对,也是可以大大拓展意象的更加灵活的对仗形式,而且比一般宽对具有更好的语言和吟诵的工整效果。比如杜甫《赠韦赞善别》中的“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第五首中的“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中的“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倦夜》中的“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问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惜》中的“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晨雨》中的“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野望》中的“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共有六百多首五言律诗,一百多首七言律诗,类似这种类型的自对格非常多。这里特别要注意有些自对格词性,在句对当中却是完全不同类型词性。比如,“洒”对“扫”是动词对,但对句中“莓”对“苔”却是名词对;“欢”对“娱”、“少”对“壮”,“割”对“据”、“云”对“霄”,“涓”对“滴”、“有”对“无”,等都是如此。这样的句内自对但放弃了句间对,不仅大大拓展了诗句意象组织的广阔性,同时还具有工对的效果。
句内自对兼句间对偶
这种类型非常高难度的对仗技法,最有名的例子是李商隐《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义山这首七律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四联皆用自对格;二是中二联既是自对格、又是句对格,即“池光”对“花光”、“日气”对“露气”为自对格,同时“池光”可工对“日气”、“花光”可对“露气”,此乃句对格;颈联类似,“游蜂”对“舞蝶”、“孤凤”对“离鸾”为自对格,同时“游蜂”可对“孤凤”、“舞蝶”可对“离鸾”则是句对格。三是中二联出句对句的自对格必须在句子中相同位置,但首尾两联却可以不在相同位置(此处尾联亦是相同位置),因为近体律诗首尾两联并不要求对仗。义山此律自对格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因为这种对仗太多实词自对,意象过密不符合国诗类似国画那种要求疏密相间的审美意趣,而且意象群太密容易陷入堆砌且冲淡抒情与理志。
这第三种类型,我们还是来看杜甫的范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宽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半工半宽:“紫台”工对“青冢”,“朔漠”宽对“黄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工对)
《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宽对)
《江村》:“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工对)
《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工对)
《南邻》:“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宽对:“宾-客”、“阶-除”,“儿-童”、“鸟-雀”都是自对格;“宾客”对“阶除”、“儿童”对“鸟雀”都是宽对)
《白帝》:“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宽对)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既是自对,又是句对工对:“伯仲”与“指挥”属于第二种自对格;“伊吕”与“萧曹”属于第三种自对格)
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既是自对,又是句对:“老幼”与“乌鸢”属于第二种自对格,“扶摧”与“翔舞”则属于第三种)
从以上类型可见,学习如何在宽对与自对之间合理转换和配合,其所谓诀窍就是大量研读杜诗。如果像当下一些年轻人那样,去学清末和近现代某些名人过分宽对的作法,就会“走火入魔”,从而失去了属对之美感。
自对格在诗词赏析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略举几个例子运用自对格来赏析某些作品的方法。
杜甫五律《杜位宅守岁》颈联: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老杜这首五律,有些人读这首诗时,看到颈联竟然“不对仗”,于是发出感慨“杜甫也有对仗失误呀!”。其实这里正是运用了自对格技巧:“四”对“十”、“飞”对“腾”是自对格。而“明朝”对“暮景”则是一种叫“错综对”(或称“交错对”、“交股对”)的对仗类型:即“明”对“景”(“明”这里指代太阳、“景”亦是指太阳)、“朝”对“暮”,对仗位置错开来了,故谓之“交错对”。
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前段时间,看到某教授解读这首诗此联对仗时说这是虚词实词对仗的方法,他说“长安”对“儿女”是实词对,“忆”对“小”则是虚词对。该教授的理解不仅粗糙而且错误。事实上,这也是用了自对格的方法:“儿”对“女”(名词自对)、“长”对“安”(形容词自对)。而“小”对“忆”就是正常的句对,“小”是使动用法,意谓“使(令)儿女小(可爱)”,所以与“忆”是动词对动词。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杜甫这首七律由于首尾两联都运用了自对格,加上中二联的句对,就形成了四联皆对的老杜惯用作诗法,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青帘”对“白舫”、“巫峡”对“秋涛”;“南极”对“北斗”、“五云”对“三台”,都是自对格。颈联是一种连动句式,却采用了宽对法,其中“相府”对“假期”是一种地点与时间的宽对,老杜这里是为了切题“杜相公幕”。如果这个宽对要修改为工对,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该如何修改。
前面讲了很多杜甫的自对格高超手法,其实宋人也同样不乏此法(恐怕也是学杜而来),比如以下两首七律: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
山谷此律堪为佳作,其颈联运用的正是自对格技法:“头白”对“眼花”,“儿婚”对“女嫁”,这样对仗使得此联意蕴不至于受一般句对格的语汇选择所限,而能令此联句意一脉而下,形成完整意蕴。
插花吟(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邵雍此律颈联亦是自对格:“筋”对“骸”、“时”对“节”,“康”对“健”、“芳”对“菲”。但是其颔联却几乎是一个合掌对,因为每一个位置都采用了工对(且用正对)使得出句与对句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自对格的对仗技法,在后世的对联作法中被经常运用,我们也举一例来说明。有一年我到南京旅行,到了南京瞻园去有赏,看到一副长联(后来才知道是明末清初钱谦益所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这里显然也用到了自对格,读者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下一讲,我们继续讲解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