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非遗之夜》开启文化盛宴
《新春非遗之夜》开启文化盛宴
《新春非遗之夜》以创新形式呈现传统非遗文化,通过歌舞、戏曲、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合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实践。
“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而春节是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春节民俗更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此之际,以新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社会各界推出“龙年非遗大集”,录制《新春非遗之夜》春节特别节目,共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如今,《新春非遗之夜》已同观众见面,完成了一场观众、嘉宾、非遗传承人们欢聚龙年非遗大集的跨界联欢。据悉,节目播出覆盖观众规模5323万人次,也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首次将非遗大集与总台央视新春节目录制相结合,“龙年非遗大集”作为《新春非遗之夜》的录制现场,使节目呈现出全新的表现形式,掀起了赏非遗、过大年的热潮。
有声有色赏非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开始。在自然界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在人们心中,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这一天,《新春非遗之夜》以非遗视角解码最传统的中国年味,让多元艺术形式与丰富的非遗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融合表演,与全国观众一起用非遗打开春天。
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春非遗之夜》的精彩时刻吧!“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王凯、上上、霍元圆三位美声唱将合体,在原版歌曲基础上融入傣族象脚鼓舞等非遗项目,传递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在歌手黄龄和希林娜依·高带来的国风舞台上,惊艳的“一键换装”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与科技结合的美妙;葫芦丝、藏戏、藏鼓、马头琴、呼麦、冬不拉、热瓦甫、手鼓等多种非遗音乐形式交融,龚琳娜用歌声唱出纵览四方的气势。
让网友们连连点赞的舞蹈《一线·一雕·一世界》取材于福建蔡氏漆线雕同名作品,在以漆线雕风格还原建筑物细节的国安第一城内,舞者化为漆线雕中的人物,舞姿翩跹,尽显漆线雕艺术与舞蹈艺术碰撞出的魅力;来自四川、天津等五地的表演嘉宾们用歌曲串烧《我的家乡很好吃》,盘点五地非遗美食,唱出“舌尖上的中国”,引得观众纷纷留言“又忍不住点了一份夜宵”;令人心潮澎湃的武术表演《采青》与醒狮表演相配合,一动一势间彰显中国气魄,用最昂扬的精气神为观众送去龙年的祝福……除此之外,观众们还在《青衫磊落》的演绎过程中邂逅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说茶》中了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与关晓彤等人一起通过歌曲《城中行》感受老北京叫卖、北京琴书的余韵悠长。从曲艺到舞蹈,从技艺到医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每一项都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
《新春非遗之夜》让观众们在阖家团圆、共同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通过一个个匠心独具的表演和节目间的互动串联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欣赏传统文化之美,感受最淳朴的中国年味。
沉浸式+非遗市集,充满热闹氛围
随着镜头移动和节目的变换,观众们跟随着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广东赵家狮南国醒狮团,环绕永定城门奔跑;在孩童嬉戏打闹着的顽皮巷,向非遗传承人们请教传统手艺,于指尖欣赏浙江乌镇竹编、天津温派面塑、江苏徐州香包、上海灯彩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食神街品尝非遗美食,陕西关中礼馍、江苏高庄豆腐干、四川李庄白肉、重庆泡菜火锅等近百种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如此身临其境般游城、逛大集的快乐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本次活动旨在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接触非遗,从而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与传统文艺晚会相比,《新春非遗之夜》打造了一个巨大的沉浸式观演空间,观演场地“国安第一城”本就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龙年非遗大集”又呈现了更为丰富的非遗情景。此次,节目演出和观众游园同时举办,相辅相成,给屏幕内外的观众带来强互动性、深度沉浸的节目观看体验。
除了大屏表演之外,《新春非遗之夜》节目在新媒体领域持续发力。不仅有16支“大话非遗”系列短视频,还有以“龙年说非遗,我来出道题”的趣味形式为观众介绍香河肉饼等16项非遗项目,以及“家乡的非遗‘推荐官’”活动,尼格买提推荐家乡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鞠萍推荐家乡山东的花饽饽,月亮姐姐推荐家乡山西的鱼羊包……可以说,《新春非遗之夜》鼓励全国观众和节目主持人们一起推荐家乡非遗、讲述地域文化。
“群龙相聚贺新春,一城寻龙赏非遗”。适逢甲辰龙年,《新春非遗之夜》以及龙年非遗大集以生肖“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打造凸显“龙”主题的同时,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所有人呈现出一场充满传统年味儿的盛宴。
龙年非遗大集唤醒传统年味
每年年初,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庆让浓烈的喜乐氛围笼罩在每个人身边。传统节日不仅仅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更可以集中展示中国民俗的文化魅力,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4年春节前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在新春期间举办非遗大集,借助举国阖家欢庆的节庆氛围,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以及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是一次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人间烟火,实现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非遗来自传统,属于当代。”王晓峰补充说,“正在国安第一城举办的龙年非遗大集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使非遗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大放异彩,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以及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王晓峰提到本次大集中的一项来自重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龙。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龙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且多次受邀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伴随着精彩独特的音乐伴奏和烟花,一条巨龙在游、盘、翻、滚间,展现动中有韵、静中有势的龙韵。铜梁龙历史源远流长,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龙年非遗大集期间,观众可以一睹‘中华第一龙’的风采。当然,还有更多的精彩非遗项目都可以在龙年非遗大集中一次性地欣赏到。”
时值春节期间,本次“非遗+节庆”所呈现的一系列活动既可以营造喜庆氛围、拉动经济消费,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际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一直通过非遗与各领域相结合的形式,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比如这次就是联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各个方面,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王晓峰如是说。
2024“龙年非遗大集”:“活起来”的非遗
春节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为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文化空间。2024年的“龙年非遗大集”则首次由线上转至线下,为各地游子搭建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龙年非遗大集”汇集了来自21个省市的200余个优选非遗项目,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及表演人员相聚国安第一城,范围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非遗门类。观众在可听、可尝、可赏的非遗市集中,体会“活起来”的非遗项目。
高度还原传统民俗
春节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为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已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线上举办“非遗牛年大集”“非遗虎年大集”“非遗兔年大集”节庆活动,让全国观众赏非遗之美,购非遗好物。2024龙年非遗大集更加注重传统民俗的展现,精心设计搭建了传统坊巷街景,在空间上分为“甲辰龙集”“把式江湖”“食神街”和“千物集”四大板块,汇聚中国特色的非遗展演、五湖四海的非遗美食和非遗手工艺。其中,位于国安第一城中心广场的甲辰龙集依照春节习俗,又细分为以传统吹打乐器为主的“鼓乐区”,以“福”字为主线汇聚传统剪纸、彩绘、书法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送福区”,以及团圆区及还原了“阖家团圆”“新年制新衣”和“春节庙会”等热闹场景的“绣纺区”与“赶集区”,众多糖画、面塑、古彩戏法、皮影等存于老一辈记忆中的非遗民俗在大集现场原景重现,让观众找寻记忆中的“年味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龙年非遗大集以生肖“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场景打造凸显“龙”主题的同时,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舞龙、剪纸龙、龙灯等,包括在《新春非遗之夜》节目中出现过的铜梁龙、乐清首饰龙、翻花(翻纸龙玩具)、糖画等蕴含“龙”元素的项目也悉数亮相龙年非遗大集。
沉浸式实景演出
区别于过往以展售为主的工艺品博览会,龙年非遗大集旨在用沉浸式展陈、展演的方式,让观众能够亲自体验书法、吹糖人、毛猴等非遗制作过程,与现场数百位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精神内涵,同时也让一个个非遗项目从“纸上名录”中鲜活起来。
“去边界化”的展演区域舞台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空间,让观演和游园有机结合,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醒狮、京东大鼓、高跷、黄漕飞叉、相声、呼麦等全国各地极具代表性的非遗精品节目轮番登场,让古老的非遗重回市井,融入百姓现代生活。龙年非遗大集汇集了全国各地好吃、好玩、好看的非遗体验内容,并创新性地以“非遗+科技”“非遗+文创”营造互动消费场景,采用裸眼3D、XR等新技术手段进行非遗展示,以虚拟现实还原的技术手段活态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耳目一新的非遗主题深度体验。
除了科技嫁接,千物集区域内传统口金包、结绳技艺、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刺绣、内蒙古毡绣刺绣、北京礼物等非遗文创产品,则是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融合,让非遗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