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苏祠文物守护记:从手工修复到数字化管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5: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苏祠文物守护记:从手工修复到数字化管理

今年是苏东坡诞辰988周年,作为苏东坡及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居,三苏祠不仅是眉山的一处文化地标,更是无数珍贵文物的宝库。近年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通过精细修复、智慧管理等方式,让这些承载千年文脉的文物焕发新生。

01

书画修复师的匠心坚守

在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55岁的书画修复师刘良勇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多年。每天,他都会俯身伏案,手持毛笔,小心翼翼地为古籍、字画“疗伤”。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翻检馆藏书画,有受潮发霉、出现破损的,就得及时修复。”刘良勇说。在修复一幅清代《东坡先生笠屐图》时,他发现画作有多处霉点,画纸中间还有裂开的缝隙。经过清洗、揭裱、覆背等多道工序,这幅国家三级文物才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字画修复是个细致活,要耐住性子,下绣花功夫。”刘良勇说,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像他这样的书画修复师有8人,“有时,我们为修复一幅画,要花好几个月时间。”

02

现代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三苏祠的文物保护工作也迈入了智能化时代。2019年,博物馆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45%以下,为书画类文物提供了更适宜的保存环境。

“过去,每到小暑节气前后,阳光普照的日子里,三苏祠的空地上总能看到一幅幅铺开的字画、一卷卷摊开的古籍。”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主任徐丽回忆道,“这些年,我们增添了文保监测设备,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推动古籍字画等文物保护更精细、更智慧。”

03

数字化开启文化传承新篇

2024年6月,三苏祠博物馆联合29家机构、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该数据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共计12.5万条,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条、数字图书1.4万余册、三苏祠珍藏文物6000余件,为研究和传播三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04

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承

在三苏祠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三苏家族的传奇故事。东坡盘陀画像碑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翻刻,是明末战火中三苏祠幸存的“五碑一钟”之一,碑刻内容由李公麟绘东坡像、苏辙题诗、黄庭坚赞词和翻刻记事四部分组成,展现了苏轼的文人风骨和兄弟情谊。

明代陈淳草书《前赤壁赋》册页,以豪放的笔触再现了苏轼的经典名篇,展现了明代书画名家的艺术风采。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则以工笔重彩再现了北宋元祐年间文人雅集的盛况,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

2019年,在三苏祠式苏轩文物库房改造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宋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出土各类可修复文物5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石雕等,为研究宋代眉州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三苏家族的历史,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匠心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传承千年文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