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30年普及中小学AI教育,智能机器人已进课堂
教育部:2030年普及中小学AI教育,智能机器人已进课堂
近日,智能机器人“小飞”走进上海沈家门小学和重庆树人景瑞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人工智能课程。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反映了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蓬勃发展。
政策引领,AI教育驶入快车道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知提出,到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堂实践,智能机器人成教学助手
在上海沈家门小学的一堂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与智能机器人“小飞”进行互动,通过指令让它进行计算和移动。在重庆树人景瑞小学,学生们则发挥创造力,自制出声控灯、加湿器和智能风扇等小发明。这些生动的课堂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创新教学,培养未来所需人才
AI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任务式、项目式学习。例如,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控平板电脑进行编程,看到“小飞”智能机器人依据指令完成操作程序指定的动作。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
未来展望,AI教育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实践的不断深入,AI教育正逐渐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学AI教育实验室,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参与AI实验室建设。同时,鼓励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活动丰富AI体验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AI教育的普及,将为我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正如教育部通知中所强调的,要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